今天來聊一聊“馬后炮”的事情,古語有云“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可見古人對于歷史是高度重視的。從歸納演繹的邏輯角度來看,研究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只有從歷史中提煉總結經驗規律才能更好的預測指導未來,雖然從科學角度來看這有些不那么的嚴謹,但是這一策略思路對于股票投資卻非常適用,并且當今世界中不乏一些投資大佬也在運用這一樸實簡單的投資思想。
近段時間對于汽車行業個股的瀏覽讓我發現一只有意思的股票,那就是——星宇股份。
如果單從名字來看,對于我而言星宇股份根本算不上是耳熟能詳,與茅臺格力那樣的萬人迷更是不能相提并論,如果不是翻看個股走勢,我可能很長時間都不會發現他,但當我發現他的時候,確實被他的走勢驚艷了。
對于整個汽車板塊而言,星宇的走勢不得不說是鶴立雞群,甚至是上汽和福耀這樣“臺柱”級的個股在他面前也顯得相形見絀。星宇上市以來的投資回報率我就不算了,光是看股價,如果按復權前來計算,至少有十幾倍的漲幅了,這還不算他上市以來18.98億元的分紅,妥妥的十年十倍大牛股。我不禁開始仔細翻看這家公司的相關資料,試圖借此抓住下一個星宇。
首先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星宇股份是一家做汽車車燈的公司,我確實沒有想到這樣看似不起眼的業務居然能誕生十倍大牛股。
原因在于,如果從基本簡單的生活常識來看,車燈看似既不屬于一輛汽車的核心部件(比如發動機)也算不上是什么高科技含量的東西,但是對于一輛汽車而言確實必不可少的,就好像輪胎,玻璃,座椅等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東西,卻分別誕生了各自細分領域的巨頭公司。
現在回過頭來看星宇股份,從行業宏觀到公司細節,從基本面到技術面能看到以下這些特征,而這些特征大多是這類“隱形冠軍”的通性。
1. 大樹底下好乘涼
汽車行業本來就是一個很大的板塊,光看一輛車的構成就能知道有很多細分行業,而這些眾多的細分行業對于整臺車而言像是一種“寄生”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近十年來國內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無疑讓車燈這些細分行業搭上了順風車,換個角度也可以說是水漲船高。所以如果單看車燈行業3,5百億的空間可能覺得這并不是個大行業,但是他背靠了一個千萬億級的大行業,而這種小行業里的大魚往往能帶來驚人的回報。所以第一個特征就是,所處的行業要具備“成長”屬性。
2. TO B其實也是一種護城河
一開始,對于星宇我有這樣一個疑問,外資車燈企業先不說,國內車燈企業就只有他做的最好嗎?查看數據資料之后才發現,星宇之所以能成為國內的老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星宇的客戶基本要比其他內資車燈企業高一個檔次,當別的車燈企業還在給長安這類的國內品牌供貨的時候,星宇已經拿下了大眾,寶馬這樣的外資高端品牌,這在品牌和價格上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優勢了。
3. 轉換成本的問題
像車燈這種關乎安全的重要部件,車企在下單之前都會對相關企業的各個方面進行考證,但是一旦通過之后這種上下游供應關系將會非常穩固,這本身就是一種護城河的體現。
4. 位居“第二”的競爭格局
我記得在上學的時候,體育老師教給我們一種長跑中的制勝策略,就是緊跟在第一或者第二后面,等到最后一圈的時候進行超越。
這種策略一旦成功,你無疑就是一位“隱形冠軍”。這種狀況有時與一個行業的競爭格局相類似,尤其是面臨國產替代的行業,雖然不是第一,但一直保持著超越第一的可能。
5. 不斷升級的產品
資本市場需要想象力,新的東西總能帶來預期。如果星宇只是一家單純簡單的加工制造企業,他的股價是不可能有今天的。另一方面,正是這種不斷的產品升級,才使得星宇這樣的“隱形冠軍”公司的天花板不斷向上延展,高附加值也就隨之而來。
最后,就是這類的“隱形冠軍”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專一。或者說用“匠人”精神來形容更好,主業收入占比基本都在90%以上,相比較于多元化的集團公司,也許正是這種專一造就了“小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