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sukte"><source id="sukte"></source></b>
      1. <b id="sukte"></b>
      <b id="sukte"><tbody id="sukte"></tbody></b>
    1. <source id="sukte"><menu id="sukte"></menu></source><b id="sukte"><small id="sukte"></small></b>
      1. <u id="sukte"><address id="sukte"></address></u>
          <source id="sukte"></source>
        1. “西部首富”的敗局:用割韭菜買來的百億醫藥帝國,即將迎來崩盤


          近日,*ST恒康與華寶信托、民生信托之間的訴訟糾紛有了新進展,除了面臨數億元的訴訟費用外,*ST恒康旗下的核心資產也將迎來清算。

          此情此景,與五年前的那個夏天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彼時,被奉為“民營醫院第一股”恒康醫療市值達到了驚人的346億元。同年底,恒康醫療創始人兼實控人闕文彬也迎來了個人財富的頂峰,以200億的身家連續第八年登上甘肅首富的寶座。

          然而在“閉眼狂奔”的背后,恒康醫療的債務正在以看不見的速度越滾越大,闕文彬所信奉的“市值管理法”開始不斷地展現出它黑暗的一面。當資本市場對于民營醫院概念的追捧開始降溫時,恒康醫療猶如斷了雙翅,直線下墜。

          貴人?“跪”人?

          似乎每一個創業故事的開始,都有一個瀕臨破產的國有工廠,闕文彬也不例外。

          作為中國最早一批醫藥代表,闕文彬早年在全國各地跑銷售時,發現了甘肅一家瀕臨破產邊緣的國有藥廠——獨一味藥廠。從成都恩威制藥辭職后,他將獨一味從接盤時1000多萬的負債,一路做到中國止血鎮痛類中成藥老二。

          顯然,在中醫藥的生產與銷售方面,闕文彬有著足夠的能力與自信。2008年,獨一味成功登陸中小板,闕文彬第一次嘗到了資本市場的甜頭,在此后的數年里,他將逐漸意識到資本市場的錢,來得遠比“賣中藥”快得多。

          2013年,闕文彬結識謝風華,后者是投行界的風云人物,彼時正因內幕交易被紅色通緝而回國自首,卻被想在資本市場有所作為的闕文彬視為顧問。

          在得到了一筆顧問費后,謝風華向闕文彬給出的建議是通過“市值管理”(與操縱股價僅一墻之隔)的方法提高公司市值,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買醫院。

          從那時開始,闕文彬便從單一的中成藥生產銷售轉向了醫院收購,開啟了買買買之路。

          提振股價的“利器”

          2014-2018年的中國,是醫院買賣的熱土,也是醫療概念股勃興的時代,躍躍欲試的闕文彬已經準備好搭上這陣“東風”——收購醫院就能變身醫院概念股,可以牽動整個公司的市值大幅度上揚。

          在闕文彬的市值管理法中,收購標的的質量無所謂好壞,但收購價一定要高,動靜鬧得越大越好,這樣才能引起資本市場的注意。在闕文彬的第一次嘗試中,就以4000萬的自有資金收購了位于四川的兩家凈資產不過百萬的小醫院。

          從業務層面來看,這筆交易并不成功,但闕文彬心里非常清楚,業務上的損失能從資本市場中輕而易舉地彌補回來。在恒康醫療殺入億元并購的頭一年,用1.8億元一共收購了4家醫院,卻帶動公司股價沖高至38元,市值突破160億,增加了整整80個億。

          1.8億的資金,撬動80億元的市值增長,這似乎意味著一個可以無限循環的套路:高價買醫院——股價上漲拉高市值——釋放股權獲取更多資金——買更多的醫院繼續沖高市值。

          在這樣的循環中,闕文彬的胃口越來越大,并購的價格也越來越高,到2015年恒康醫療收購瓦房店第三醫院時,價格已經高達7.18億之多,而恒康整個公司當年的利潤也不過3.2億。

          不斷的大手筆,讓資本市場對恒康醫療充滿了極大的期待,這也給了闕文彬更大的動力——自有資金已經無法支撐起收購,那就募資、舉債吧。

          2015年,恒康醫療迎來了市值的頂峰——346億元,彼時闕文彬無畏地喊出了2000億市值的目標,卻沒意識到這將是恒康醫療最后的輝煌。

          潮流退去,恒康醫療在“裸泳”

          大手筆的收購雖然帶來了資本市場的追捧,卻并沒有給恒康醫療帶來利潤,相反,這些醫院大多數都在后來成為了累贅。

          醫院的經營有著極高的技術壁壘,除了資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專業管理團隊的注入,顯然這點闕文彬和他的恒康醫療并不具備,那些被收購的醫院,要么完不成業績對賭,要么在完成對賭后利潤就開始大幅下滑——幾乎是行業中公開的秘密。

          也因此,即便有著資本市場作為支撐,恒康醫療的資金鏈還是不斷在收緊,終于,闕文彬迎來了命運的轉折。

          2017年,恒康醫療一口氣并購了河南蘭考了三家醫院,由于資金不足恒康和華寶信托、民生信托共同出資,合作成立并購基金京福華彩和京福華越,兩只基金規模分別為6.38億和5.92億,而代價則是高業績承諾。

          不出預料,由于無力管控醫院的運營,三家醫院最終又是一地雞毛,只不過這次恒康醫療失去了資本市場的支持。

          2018年,在全國各地醫保控費的大背景下,以醫保資金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綜合性醫院的盈利想象空間變得有限,資本市場對于民營醫院概念股的追捧開始肉眼可見的降溫,那些激進的醫院收購者的股價,無不在2018年經歷了腰斬甚至膝蓋斬。

          而像恒康這樣通過高負債收購獲得高估值的模式,就被直擊命門。

          同年,在因“負債較多”和“融資情況不達預期”收購馬鞍山市中心醫院失敗后,恒康的市值直線暴跌,已經不到100億。

          在市值泡沫被刺穿的同時,恒康的債務危機凸顯,2017年、2018、2019連續三年,恒康公司的負債59.06億,59.01億和47億,資產負債率高達近100%。

          最后一根稻草

          2020年,三年前成立的京福華彩和京福華越到了退出期,恒康無法完成業績,也無力按照原來約定回購相應的基金份額。

          今年8月以來,華寶信托和民生信托由于不能按時退出,他們已在多地將恒康告上法院,并申請凍結了恒康旗下最重要的資產——7家醫院和恒康賴以發家的獨一味中藥制劑公司。

          至此,恒康醫療市值已從2015年夏天346億的最高點,下墜至2020年夏天的30億不到。

          另一方面,因為負債收購和管理不善,2018-2019年恒康分別虧損14億和25億,上市公司簡稱也變更為*ST恒康,掙扎在退市的邊緣。

          —————— 分享 ——————

          熱門股票

          1. <b id="sukte"><source id="sukte"></source></b>
              1. <b id="sukte"></b>
              <b id="sukte"><tbody id="sukte"></tbody></b>
            1. <source id="sukte"><menu id="sukte"></menu></source><b id="sukte"><small id="sukte"></small></b>
              1. <u id="sukte"><address id="sukte"></address></u>
                  <source id="sukte"></source>
                1. 亚洲欧美婬色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