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投資者看到別人的股票賺錢了,總是忍不住去更換,可是等到自己去買的時候卻又發生了一些不一樣的效果。所謂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投資領域同樣顯得十分重要,這也是我一直提到的常識投資問題。
比方說,一個性格急躁的人,就不應該買入像寧滬高速這樣的股票,雖然這樣的股票長期來看非常具有投資價值,但是這樣的股性與投資者本身并不適合,強行捏合在一起,不是什么好事。
對于一位投資者來說,首先應該做的是認識自己,并認識自己要投資的標的。主要都是從收益、風險以及流動性三個層面來分別找到對應的點,然后匹配起來。
對于一個投資標的來說,一般不太考慮流動性問題,因為股票投資中,如果采取分散投資的方式,實際上流動性都是可以得到保證的。所以,最為關鍵的問題在于收益性與波動性。
高科技行業的門檻高,信息不對稱程度高,人們的估值很容易發生偏差,所以高科技行業的投資風險相對較高,波動性也非常高。而人們日常生活中,都能見到的一些行業,如銀行等等,相對熟悉一些,競爭相對充分,產業相對成熟,這些行業的投資風險相對小一些,波動性不太高,但是問題在于,收益也不會很高。
因此,我們要知道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到底如何,對未來的波動是否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或者是流動性準備,否則我們不要去嘗試投資不適合的東西。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以前做期貨的時候,有過幾次高倉位的經驗,而當時自己的資金并不多,也很缺錢,導致自己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根本無法按照原有的計劃去做,而是被打亂。
又比方說,有些人對股票并沒有什么研究,也并不想花時間去研究,可是卻對股票抱有一些不切實際的高收益幻想,這是非常不匹配的典型。
所以,我們常說,沒有金剛鉆,別干那個事兒。
除了自己認識自己以外,關鍵還得識別風險與波動,這也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事情。因為如果你無法識別風險,又該如何匹配風險、管理風險呢?那匹配豈不是一句空談?
有些人覺得,不就是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波動嗎?
其實并不是如此,有些人承受著高風險,卻享受著低收益,有些人承受著低風險卻享受著高收益,這就是差別。也就是說,在股票市場上,高風險與高收益并不是完全對應的,中間的估值偏差或者是風險認知偏差就是我們的利潤空間。
實際上,在我看來,風險與收益的認知,無非就是從方向與價格兩個層面來分析,如果方向好,價格便宜,那么就是低風險、高收益,如果方向不好,價格還昂貴,那么就是高風險、低收益。
但是,問題在于如何判斷方向到底好不好呢?估值又是如何判斷呢?這又是將投資者區別開來的關鍵,也需要廣大投資者不斷學習,沒有什么一學就會的神技,任何尖端的眼光或者是技術都得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與磨煉,不要存在著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