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入市已經十六年多,要邁入十七個年頭了。
六歲接觸股市,十八歲就開戶入市,轉眼已是一個中年人了。
投資路上,幾乎每年都會有新的感悟和思考,也會做一些整理,作為對股市生涯的反思。
自己的思考羅列起來,至少有大幾十條。
但還是決定從中選出十六條我覺得非常重要的思考,和大家做個分享。
其實,每一個思考可能都是一個長篇大論,這一次盡量濃縮一下,呈現給大家。
1、市場的本質,到底是投資,還是投機?
這個問題,在我投資的十幾年里,困擾了我很久。
最后我給的答案,投資和投機沒有本質區別。
投機偏向于短期的波動,投資偏向于長期的波動。
投機更偏向于市場的預期,其中包括了業績預期,但更多的是炒作預期。
投資更偏向于業績的結果,上市公司實際的業績增長。
投機和投資,本質上都有對應的價值,只不過方向不一樣。
短期的上漲,經常被定義為投機,是因為上市公司在短期內無法兌現所謂的利好。
長期的上漲,更容易被定義為投資,是因為上市公司的業績兌現了。
這個市場一定是投機和投資并存的,因為都有其價值。
資本市場里,簡單的想問題,賺到錢最重要,不要在意投機和投資,兩者沒有本質的差別。
一個是業績兌現了,另一個可能業績無法兌現,非要說差別就在這里。
投資的本質是擇時,也有很多人會稱之為價值投機,就是這么一個道理。
凡事都有辯證的兩方面,投資和投機,從某個維度上,其實是辯證統一的。
2、決定股票上漲的,到底是資金,還是業績?
股票漲了,到底是為什么漲,本質是什么。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讓我思考了很久。
股票上漲肯定是資金推動的,這是本質,但資金為什么推動股票上漲,目的是什么。
是為了賺錢,炒作業績預期,還是為了長久的盈利。
為什么業績好的股票,會長久的上漲,業績爛的漲完資金就走了。
如果非要追根溯源的看問題的根源,決定股票上漲的,是賺錢效應。
短期的炒作,是為了短期的賺錢效應。
長期的持有,是為了長期的賺錢效應。
買入股票,就是因為要賺錢,賺錢效應是一切的根本所在。
所以,資金和業績不是什么本質問題,問題是資金入場能不能賺到錢,安全系數有多少,風險系數又有多少。
至于是追隨業績,還是追隨熱點,只是資金的風格不同而已。
3、為什么整個市場始終是牛短熊長,什么時候能有本質改變?
整個市場之所以牛短熊長,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散戶太多,短漲可以有效的割韭菜。
市場本身可以賺價值的錢,也可以賺炒作的錢。
如果都是機構資金,那么相互之間就很難賺到炒作的錢了。
但如果市場里有很多情緒化的散戶,炒作的錢就很好賺了,因為有接盤俠。
因此,但凡是散戶化的市場,想要出現場長牛的概率是很低的。
等去散戶化了,一堆機構資金在玩,策略又雷同,就更容易去抱團藍籌,走出慢牛行情。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業績跟不上,短炒比長期抱團更有利。
市場已經證明了,大部分股票的業績,跟不上股價的上漲。
不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都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與其等待業績兌現,還不如提前把業績預期炒作完畢。
三六九抓現鈔,先把錢賺了再說,至于業績不業績的,交給接盤的人去驗證吧。
事實也很多次證明了,絕大多數股票不存在什么業績兌現,也自然無法走出長牛。
即便是所謂的白馬,也有很多最終翻車的,這是資金不愿意長期持有的主要原因。
兩個原因導致了牛短熊長,想要改變這一切的根本,其實不在于散戶,而在于業績和市場風格。
當市場的主流風格,偏向于機構資金的長線持有,短期炒作效應減弱,散戶也會轉向長線持股,能帶動整個市場的投資風格改變。
但這一切的根本,還是需要底層的上市公司,能夠踏踏實實的做業績,并且能給市場足夠多的分紅回饋。
4、短線盈利,波段積累,長線投資,到底哪個更適合散戶?
作為散戶,到底該怎么賺錢。
短線炒作也能賺錢,長線投資也能賺錢,做趨勢波段也能賺錢。
我自己的答案,是做趨勢波段。
短線投資想要盈利,對于散戶而言,無異于碰運氣。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短線交易現如今已經被量化所占據,很難實現盈利。
散戶的天性是追漲殺跌,如果能追跌殺漲,那或許做短線還有機會。
否則,只會淪為量化交易的手下敗將,被市場無情的薅羊毛。
長線投資,對于散戶而言,難度其實也非常大。
因為長線投資的底層,是優質的上市公司,除了部分公認的藍籌,散戶可以做長線的價值投資以外。
很多白馬個股,其實都是暗流涌動,散戶一旦高位接盤,可能就是萬丈深淵。
唯有趨勢投資,講究的是擇時買入,擇機賣出,相對于散戶而言,可能會更容易一些。
在市場炒作主流熱點的時候,跟著主力分一口湯喝,在業績預期不錯的情況下,賺到一些估值炒作的錢。
順應趨勢,跟著資金,是波段交易的主要核心。
只要嗅覺相對敏銳,能夠跟著市場去有動作,看得懂成交量和趨勢的,都有賺錢機會。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管得住手,能夠在下跌趨勢里回避的。
5、題材股炒作,到底有沒有價值,要不要參與?
炒題材,炒垃圾股,是市場的一貫主流,至少每年都有幾個階段,會炒一些妖股出來。
很多投資者一直很疑惑,賺錢效應這么好的行情,要不要參與。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也思考了很久。
結論是根據自己的交易模型,可以有選擇性的去參與一下。
題材股的炒作,一定是有價值的,否則資金也不會單純炒作一個沒有任何價值的東西。
只不過,題材股最終能夠實現業績增長的,鳳毛麟角,少之又少。
明確自己做的是炒作,是投機,不是投資,就可以去參與,能有止損機制的,就可以去參與。
當然,如果你信奉的就是價值,那么這種炒作可以忽略,視而不見。
任何的交易,存在即合理,但不代表存在就必須要參與。
每個人的交易模型不同,最終的股票選擇也就不一樣,千萬不要去參與那些自己都不認可的交易方式,得不償失。
市場80%的時間是垃圾時間,市場80%的個股也確實不值得投資。
但市場中,那些不會退市的個股,卻有規律性的重復著自己的走勢,他們的存在,就帶給了某些資金炒作的價值。
也就有一部分投資者,就是不斷的在這些股票里高拋低吸賺錢的,主要還是看交易模型。
篇幅有限,先分享五條思考,后面的十一條,歡迎關注(中)和(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