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A市場,投資者一般會分為三個門派。
這三個門派各有各的道理,各自都根據自己的方式賺著錢。
第一派,政策派。
政策派,還被稱為消息派。
不論是散戶,還是專業的投資機構,這部分投資者,都是以信息面作為最主要買賣依據的。
他們會根據政策的一些變動,去衡量股市投資的策略。
比如,貨幣寬松的時候,會適度加倉,貨幣收緊就適度減倉。
比如,人民幣貶值,就適度減倉,人民幣升值就適度加倉。
比如,政策想要市場活躍,進行了規范,引入了新的資金等,他們同樣會適度的加倉。
政策派,喜歡根據市場的信息做投資決策。
當然,其中的機構投資者,可能會先一步得到政策的風向標,提前布局。
作為散戶,拿到的信息往往會滯后。
加上散戶還喜歡聽小道消息,這容易導致信息失真,導致投資失敗虧損。
第二派,技術派。
技術派,其實背后是資金派。
這部分人,他們不相信政策,不相信信息,只相信資金。
市場漲跌的本質,是資金操控,這是一點錯都沒有。
技術派認為,資金所有的行為,都會表現在K線和技術指標之上。
尤其是單邊做多的市場,資金必然需要提供某些信號,吸引資金接盤,才能順利出逃。
所以,技術走勢留下的圖形,量能,以及技術指標,是有資金運作規律的。
就好像大部分資金的周期,是建倉,吸籌,拉升,洗盤,主升,逃頂,有著自己的規律。
就好像熊市為什么比牛市長,是因為熊市里主力拿籌碼的布局周期很長等等。
就好像支撐位壓力位,黃金分割線,以及各種圖形,都是資金利用數學方式去計算所得。
技術派,又稱為學術派,指的是單純研究市場資金買賣行為,作為投資依據的一種方式。
主力資金的技術派,在實踐中會總結一套技術模型,最終很多演變成了量化交易。
散戶中的技術派,有小部分高手,盈利頗豐,但大部分因為一知半解,反而虧了錢。
第三派,價值派。
價值投資者比較簡單,就是根據上市公司的業績去投資股票。
他們買股票的依據,就是當下上市公司的股價,是低估,還是高估。
價值派買股票只根據業績和估值的水平來判斷。
當然,機構投資者更在意業績預期,普通投資者可能更在意估值水平。
因為,業績預期的判斷,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難度是非常大的,只有專業機構去研判。
但是估值水平,也就是市盈率這方面的指標,可以通過歷史的估值水位,去判斷風險高低。
但是,市場的規律,似乎對散戶的這種價值派理論,并不是特別友好,對于機構的價值預期理論,推崇度會更高一些。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散戶去做價值投資,最終都傷痕累累。
因為一旦價值預期走壞了,價值派賴以生存的估值預期就要變了。
所以,做一個價值派的投資者,對于一家上市公司,對于一個行業的趨勢,研判就非常的重要。
在同一維度上,機構投資者具備這種能力,比起散戶會更強一些,價值投資的散戶虧錢的自然也就不少了。
有部分投資者,是三派合一的投資風格,但大部分投資者,往往是三派中一派的堅決擁護者。
不論是哪一類,只要把自己的交易理念能夠做精,三派都是可以賺錢的。
今天主要討論一下,技術理論,在交易上,到底有什么優勢。
技術派之所以能夠生存,主要原因并不是資金掌控市場,而是股市里的大部分時間,是“垃圾時間”。
垃圾時間指的是沒有太多政策對股票市場的環境進行影響。
上市公司也不集中發布業績公告,業績預期短期之內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從估值水平來講,一個區間內的估值,都是相對合理的,存在一定的波動空間。
這就給了資金運作的一個很好的時間點,也就是垃圾時間內的漲跌,完全看資金。
一旦市場沒有明確方向,資金主導方向的話,技術就成為了市場的主流。
所以,說技術沒用的,那肯定是扯蛋,技術肯定是有用的。
否則,量化能夠每年跑出20-30%的超額收益,是從哪里來的。
其實底層,就是利用技術分析,去做成機器程序的交易模型,從而實現技術套利。
但就量化的超額收益率來看,所謂技術分析能實現快速翻倍,概率其實也是很低的。
市場的波動和趨勢掛鉤,量化只是賺到波動中,技術面能夠賺到的一部分錢而已。
技術分析的結果概率,其實從量化模型的實際回報率上,就能體現出來。
所以,也不要去夸大技術面的影響。
某些時候,技術面可以在短期帶來不錯的收益,某些時候,技術分析可能會失效。
因為市場情況不同,資金的操盤方式是不一樣的,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千篇一律。
也就是,技術分析的結果,是一個概率問題。
量化交易不是百分百賺錢,而是通過頻繁的交易,通過技術的概率,最終賺到了一部分錢。
比如,100次交易,有58次正確,42次是錯誤,那么正確次數更多一些,模型就有了利潤空間。
而普通散戶,因為交易頻率不夠高,所以總是感覺,要么有用,要么沒用。
技術分析的含金量其實很高,這也是量化交易為什么能夠穩定賺取超額收益的關鍵。
只不過對于散戶而言,沒有大數據的支持,沒有高頻實踐的能力。
再加上做交易的時候,內心的情緒影響很大,往往會有很多的錯誤操作,這是不可避免的。
這直接導致一個需要嚴格執行的交易機制,在散戶手上變得五花八門。
再加上學藝不精,一知半解,那技術分析就直接從一劑良藥,變成了一劑毒藥。
所以,大部分情況下,不是技術沒有用,而是技術不會用。
專業的投資機構,搭配專業的技術軟件,專業的操盤手,專業的交易模型,就是大概率賺錢。
而非專業的投資者,想利用技術賺錢,反而容易害了自己。
相對而言,普通投資者賺錢概率最高的方式,是跟著估值做大的周期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