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非典”是冠狀病毒第一次對人類發起襲擊,時隔17年,2020年與人類再次狹路相逢。資本市場遭遇“黑天鵝”,全球股市猛烈回調。本文用數據和邏輯為大家梳理市場的真實情況,供各位參考。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搞懂歷史,方能應對當下。
復盤2003年,看看當時市場發生了什么。
2002年12月第一例病例發現,到2003年7月,全球確診和疑似都不再增加,宣布徹底結束。這8個月的時間里,總體股市除了最初一兩月的疫情恐慌外,隨后并沒有持續殺跌。疫情7月份結束后,股市從1580跌倒1300,跌幅17.7%;然后2003年底至2004年初,又從1300漲到1783,漲幅37%;隨后一年從1783跌到998,跌幅44%(這一波算是熊市了,然而跟疫情已經沒關系了);隨后是2006年和2007的大牛市。
說完歷史,對比當下。
考慮宏觀市場,應該考慮整體資本回報率。對比發現這兩個年份里,3年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國債收益率并無太大差別,也就是資本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基本上是持平的,只是GDP增速目前慢了下來,會拉低股市的平均市盈率情況,但我認為這個因素影響的沒有前面兩個多。
社會資本預期收益率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再看市盈率的差別,當前市盈率比2003年便宜了一半還多。
如果說2003年的疫情后,股市跌了一整年的話,那大概率因素是因為股市本身高估太多,有回調的風險,疫情只是加速了估值修復的時間。
對比當前,數據上可以看出,估值修復的問題是不存在的,因為現在就很便宜。
那么,GDP增速可能的下降是否會導致再次大幅殺跌呢?從數據上看,目前國內復工有序進行,疫情基本得到遏制,新增病例湖北以外已經連續幾天個位數增長。第一季的服務業,旅游,餐飲,運輸基本上是抹掉不少增速,但是也要看到國家保增速的決心。而且,大家都知道GDP會受影響,那么這些因素就已經反映到股價上了。疫情過后,中國的動員能力,大國擔當會讓世界刮目相看,真正認識中國的實力,促進中國的影響力,長期看是有好處的。
那么,當前的下跌僅僅是市場的情緒恐慌,投資者用腳投票投出來的。
回到個股,對于優秀的公司,最近的調整從長期看,反而是非常好的買點。“在大多數人恐懼的時候,要敢于買進”,而是別人恐懼,你更恐懼,那你怎么掙到錢呢。
好了,以上是我對疫情影響的邏輯分析,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歡迎關注我,投資不著急。
【特別說明】
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文章內容僅為個人投資心得的記錄,本人不對信息的不準確或遺漏承擔任何責任;文章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不構成交易和投資的依據。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