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要給當前國內糧油市場做個判斷,小麥、玉米和稻谷那個價格最難上漲,作為一個半吊子的自媒體,每日糧油可以毫不猶豫的回答是稻谷!
但在奇葩的國內資本市場,顯然有錢人想的是另外一出戲。
根據了解,自3月23日以來的11個交易日內金健米業接連出現9漲停,股價累計上漲幅度高達148.51%。
截至4月8日收盤,金健米業報收11.30元/股,全天股價上漲4.05%,最高價11.87元/股,成交額32.79億元,創出近年以來的新高。
都說今年的疫情讓口罩行業變成了石油,殊不知在此之前,2007-2019年,金健米業的扣非后凈利潤已經連續13年為負值。
沒辦法,這就是資本市場——講故事遠比真相更能忽悠住人。
當然,肯定會有朋友問了,你怎么認為大米就一定不會漲價?
早在全民關注糧食進口 你可知想當年咱也是糧食出口大國一文中,每日糧油就指出,“在這么多年我們的托市、臨儲和各級儲備體系下,去擔心糧食供應本身就有點瞎操心”。
根據統計,目前全球的糧食庫存中,有大約三分之一在我國,而我國的糧食庫存中,大約有一半是稻谷。
你還別不信。
在玉米產量調整之前,稻谷一直是我國第一大糧食品種,每年的產量約在1.8億噸左右,此外,與小麥一樣,每年稻谷主要就是口糧,每年的口糧消費也就在1.3-1.5億噸左右,所以,稻谷每年都會有至少1000萬噸以上的節余。
另外,我們知道很多糧食作物生產和收獲都有一個周期,比如小麥6月收獲,9月收購完畢,剩下的時間就是消耗庫存,因此,有一個時間讓小麥的庫存有所下降。
但在稻谷市場則不是這樣。
對很多消費者而言,可能大部分知道我國大米分南方大米和東北大米,但很少有人關注過其收獲和收購時間。
一般來講,從7月開始早稻收獲,一直到來年4月,從南到北,一直就是稻谷的收購時間。常言道,“新米陳面”,在這種背景下,稻谷陳糧很容易積攢下來。
在早年國家政策性收購量比較大的時候,局部地區曾發生過一些企業收購新稻谷以較高的價格賣給糧庫,然后再購買輪換出來的低價陳稻加工成大米銷往市場的情況。
但即便如此,經過多年的糧食豐收之后,目前我國陳稻庫存還是非常大。而且,與其他糧食品種相比,稻谷的陳糧品質下降會更快一些。
為了快速消耗掉這些庫存,在2019年5月份國家有關部門調整最低收購價稻谷拍賣底價,其中2013、2014年產的稻谷最低拍賣價格只有1500-1600元/噸。
知道同期小麥價格嗎?2013年托市小麥最低拍賣底價是1600元,但2014年的小麥價格是2290元。
可以說,市場上的消費者因消息誤導可能會出現搶購大米,那么在資本市場上要做投資的人是怎么想的呢?
其實,從炒作金健米業股價來看,不得不服資本的眼光。
作為行業自媒體,之前也呈研究過糧油品牌問題,得出的結論是,大米是食用油之后最易品品牌化的一個主糧品種。而在這一輪的糧價上漲擔憂中,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導致大部分消費者對我國的宏觀糧食供應狀況不太了解。
大米作為消費者能直接購買的主糧食品,在局部出現搶購后,立馬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進而資本市場一帶動,不管現貨價格有沒有起來,這股市上,跟風的韭菜們立馬茁壯成長:這也難怪,沒看大家都在搶大米嘛!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