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以來,聚集性消費行業,如機場,游輪,航空等行業普遍大跌,作為聚集性行業的代表,餐飲業,卻漲跌幅分化巨大,根據wind篩選的港股主要餐飲企業(剔除市值在4億元以下的企業),其中本年度海底撈幾乎沒有下跌,新上市的九毛九也趕上好時候,在市場大幅度下行前完成了融資,同時也加強了抗風險能力,其他一些耳熟能詳的品牌卻遭遇了大幅下跌。
都是餐飲企業,同行卻不同表現,是什么導致這種現象產生?
一、港股定價原理
港股市場作為深度價值市場,對企業基本面(經營情況)的要求非常高,大資金更多是賺取基本面成長的錢,在估值定價上更為嚴苛,更偏向于用「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進行定價,通俗點說,該估值方法即為:未來賺到手的錢在現在值多少錢。
該公司乍一看比較難以理解,將該公式進行通俗化拆解,即為:
V:企業值多少錢,即評估現在企業估值高低;
CF:未來賺現金的多少,即需要對企業未來進行預判;
r:風險度高低,即判斷企業經營的風險高低;
t:存續期有多久,即預估企業還能生存多久;
而對于餐飲企業,從該定價模型下,需要預判的是:
1、公司有無擴張能力、擴張動力;
2、公司整體經營風險;
3、企業未來經營能力;
其中,更富有狼性的公司通常具備第一點,這快速發展階段的公司,資源也會源源不斷涌入,那么第三點也更有保障,對餐飲企業的研究,最重要的還是第一點,即擴張能力。
對于線下店面,快速擴張的能力來源于容易標準化的商品(服務),這就需要從口感和工藝(尋找廚師)說起。
二、擴張能力與口感
從收入增長率與年內漲跌幅對比,除呷哺呷哺外,整體呈較強的相關性,不同的公司有著不同的增長率,這與本身所處菜系的擴張能力又有關系,增長最迅猛的海底撈年內跌幅僅2.56%,有意思的是,海底撈的競爭對手呷哺呷哺同樣增長迅猛,卻下跌了36.37%,在樣本量并非絕對足夠的前期下,更應該剖析背后的邏輯,
同時,為何其他品牌的增長率并沒有足夠高?這就需要從口味談起。
在下圖中,我們對比增長率和口味有著顯著的差異,重口味的增速通常較好、其次中口味的增速也不錯,反而口味清淡的餐廳整體增速就乏力了。
難不成口味還和擴張能力有關系?這就與口感和廚師密切相關了,好餐廳要好廚師,好廚師可不好找,尤其是對手藝要求很高的粵菜師傅。
人類都是偏好重油、重鹽、重辣的,君不見口味清淡的珠三角到處都有湘菜和重慶火鍋,即使是原住民較多的廣州,湘菜和火鍋依然許多,重要的是,粵菜師傅需要精湛的手藝,珠三角地區當前的收入水平遠超內地,也給得起粵菜師傅高工資,想以清淡的口味在內地打開市場,同時在尋找粵菜師傅上又有難度, 好的粵菜師傅難找,還要給得起高工資,這也使得粵菜在打開內地市場上有難度。而高度標準化的火鍋則不一樣了,調好配料、配菜,即可上桌銷售。
只有具備快速標準化能力的公司,才能在下一步打開市場方面進行提速,因此,市場給予能夠快速標準化的公司更高的發展期待,自然當市場出現超預期下行時,才有資金更愿意去購買。
風險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賓的觀點,都有其特定立場,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以上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