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蘋果的新聞太多了,iPhone SE發布、iphone12外觀泄露、新airpods即將發布、蘋果汽車專利曝光……
站在頂端的巨頭,一舉一動都可能引發蝴蝶效應,因此時刻都受到關注。
而大洋彼岸這端,華為低調地發布了2020年一季度經營業績。一季度中,華為實現銷售收入182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4%,凈利潤率7.3%。
疫情這個大背景下,這個成績單是好還是不好呢?
1800多億很多人可能沒什么概念,我們來簡單做個比較:小米2019年全年的營收是2058億,“A股神話”貴州茅臺2019年全年的營收是888億元。
從絕對數字上看,這樣的營收絕對不小,而且華為還實現了1.4%的增長。
要知道,去年一季度華為還沒有經歷美國的斷供威脅,業務完全正常進行。而今年疫情沖擊著全球經濟和消費,不少研究機構紛紛預計今年智能手機銷量要萎縮,華為能保持增長,實屬不易。
這種增長是怎么實現的呢?得先看看華為的業務。
一、華為三大業務
1、消費者業務
華為最廣為人知的角色是手機、平板等消費電子廠商,這些產品屬于它的消費者業務,2019年的收入占比約54%。
圖:華為消費者業務產品(來源:華為官網)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近日的采訪中提及,在中國市場,華為手機的銷量每天大概在45萬部左右,應該還在保持增長,但國際市場的效率有衰退。同時疫情導致華為的平板、電腦等業務的銷售量產生了5-6倍的增長。
這或許可以解釋部分業績的增長,但也暴露了其海外業務的困境。
去年美國芯片和Google斷供使得華為手機海外銷售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于是它開始自力更生,麒麟芯片研發數年一夜轉正,對標谷歌GMS的HMS生態也浮出水面,榮耀V30和華為P40已搭載HMS進入全球市場。
不過消費者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夠,HMS生態的建設與完善還需時間,鴻蒙(對標iOS和安卓)更是有點遙遠。
而這,僅是疫情之外,華為相較于其他手機廠商,所面臨的額外挑戰。
2、運營商業務
比起來,運營商業務要更樂觀,現在我們聽得比較多的是5G基站提供設備和解決方案等。2019年這一業務的收入占比約為35%。
截至目前,華為已經和全球領先運營商簽定了91個5G商用合同,5G Massive MIMO AAU模塊發貨超過60萬個,國內5G業務份額也超過60%。這一業務在今年存在高增長預期。
比較關注新聞的朋友一定知道,英國有些不理智的人認為5G會引起新冠,放火燒5G基站。
不過近期英國政府再次表態,稱允許中國華為公司參與英國5G網絡建設工作的決定是堅定的。
這也算是一個好消息了。在歐洲,華為5G受到的每一份支持和認可都來之不易。
3、企業業務
最后一大業務是企業業務,主要是為企業提供云計算、數據中心、企業網絡、企業無線等服務
相比于前面兩個,華為的企業業務收入占比偏小,僅有10%。收入占比是小了點,但野心不小,鯤鵬就屬于這塊。
目前基于華為云構架的開發者已經增長到160萬,還計劃5年內發展500萬開發者。
二、華為鯤鵬的宏大規劃
大致知道了業務,并不能算真正了解華為,單是“鯤鵬”就能讓不少人不明覺厲。
其實,“鯤鵬”目的是重構我國IT系統。
我們現在用的多的是Intel的處理器和芯片,微軟或蘋果的操作系統。這些IT產業最硬核的領域,國內廠商不見身影,我們的獨立自主也絕不僅僅是手機產業。
所以,不管是不是華為產品的用戶,國內絕大多數人是希望華為成功的,并且將很多技術領域的突圍機會押寶在它身上,因為我們太需要一個能證明自己的機會。
今年華為的第一臺“全國產”PC橫空出世,不管是軟件還是硬件,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打破了Intel和微軟所形成的壟斷。
不過問題還不少,比如國產操作系統上,軟件生態較少。于是“鯤鵬”生態建設的必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目前,華為與產業伙伴聯合成立了15個鯤鵬生態創新中心,與600多家的軟件開發伙伴推出了超過1500個通過鯤鵬技術認證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廣泛應用于金融、政府、運營商、能源等行業。
“鯤鵬”的成功,背后是數不清的公司和人員的付出,現在的回報不一定多么明顯。但是未來它會產生巨大的溢出效應,帶動整個產業鏈條的發展。
股市常變,匠心不移。@魯班行研
風險提示:內容供參考,請自主決策,風險自擔。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評論 5
柳7421 2020-04-22 20:40
假賬唄,還用說。雷軍邁巴赫任正非開奇瑞,哪個老板有錢明擺著的!
來人間一游 2020-04-22 20:20
華為有藏實力的歷史,歷來如此,也不是壞事。
小虎167514026 2020-04-22 20:10
華為的增長得益于直播平臺主播抽獎一次都是幾十臺
王者1235089 2020-04-22 19:58
少不了國人的大力支持
快點點1 2020-04-22 19:57
這是讓美國人看的還是中國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