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環保行業上市公司財報頻繁“暴雷”,除了著名了神霧“雙雄”(神霧節能、神霧環保)外,還有三聚環保、盛運環保、天翔環境等等,除了財務造假,一言不合就大幅減值。
環保行業為什么容易出現財務風險呢?
但對于一顆小韭菜來說,掃蕩資本市場一切邪惡并不是我們要去做的,保護好自己才最重要。至少有以下一些經驗,讓我們把報表擦干凈一些。
已完工未結算
做EPC業務的環保企業報表上會有大量的“存貨”。由于工程項目有分段確認收入的特征,這里的“存貨”與一般制造業企業是不一樣的。
往二級科目穿透,環保存貨項下占比最高的又是“建造合同形成的已完工未結算資產”。
按照會計權責發生制的說話方式,“已完工”的意思就是收入已經確認了;“沒有結算”,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業主沒認賬”。
翻譯下,“已完工、未結算”=“算了收入,但業主還沒認賬”。
這個科目里的金額,說明企業的收入還停留在紙面上,并沒有落袋為安。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應收賬款,但和一般的應收賬款又不同,這塊資產并沒有按照賬齡來計提減值準備。
所以,“已完工未結算資產”比例越高,則收入的“含金量”越低,企業的資產減值損失也存在被低估的風險。
如果一段時期內“已完工未結算資產”對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增長很快,這就說明企業可能在虛增收入的現象。
我們大致計算了下近年來部分環保企業“已完工未結算資產”對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比例較高的有神霧節能、盛運環保、東方園林和興源環境等等。類似于神霧節能、盛運環保已經快要掛掉了,而東方園林和興源環境等也都出過問題。
與“建造合同形成的已完工未結算資產”相對應,還有一個“已結算尚未完工工程”的科目,記在預收賬款下面。他代表確認收入小于結算金額的部分。
這個科目越高,說明未確認的收入越多,也不能簡單地把他理解為是企業的“負債”。
圖 “已完工未結算”和“已結算未完工”的會計處理
無形資產攤銷
而對于做BOT業務的環保企業,最值得關注的無疑是“無形資產”。
先解釋個小問題,為啥是“無形資產”而不是“固定資產”呢?因為在BOT模式下,環保企業在法律關系上并不擁有項目,只是有一段時間經營并獲益的權利。財務報表上的“無形資產”就代表企業所擁有的對項目的“特許經營權”。
關于“無形資產”,最需重視的是攤銷率。
根據會計準則要求,無形資產一般是需要攤銷的。由于環保項目前期投入巨大,而攤銷費用將直接計入營業成本,所以攤銷政策會對毛利率影響很大。
多數環保企業都以特許經營的年限作為無形資產攤銷的期限,一般為20-30年;但實際上不同企業攤銷比例還是不同。
比如攤銷快的盈峰環境,2019年的攤銷比率(新增攤銷/賬面無形資產平均值)是9.4%。而慢攤銷的代表碧水源,2019年的攤銷比率只有1.2%;如果將碧水源攤銷率提升4個百分點,那么其2019年的毛利率將下降9%左右。
表2 不同環保企業的特許經營權的攤銷比例

未確認融資費用
近年來環保行業中的著名“白馬”偉明環保總是被財經網紅質們疑財務造假,一個主要的爭議是公司可能通過設備修理費預估入賬的方式將營業成本轉化為財務費用,以拉高毛利率。
這句話太難懂了,我們來舉個例子說明下。
假設一家環保企業做了個垃圾焚燒的BOT項目,雖然現在完事了,但以后設備還得修啊。管理層一琢磨,覺得大概5年后大修一次,要花個1000萬;然后財務總監說,按照權責發生制的原則,我們今年要把這筆錢記賬。
這個過程挺藝術的,明天花的錢,怎么記在今天?
先領會下本次記賬過程的內涵——是公司“借”了一筆錢,然后“提前”把設備修了,5年后要連本帶利還1000萬。
所以,在會計處理上,貸方要先記預計負債1000萬,表示5年后要還的錢(其實是修設備的錢)。當然,修設備的開支也要算作項目的資本投入,所以資產端要記“無形資產”。
接下來的問題,是該記多少的“無形資產”呢。
試想,因為有利息,5年后還1000萬,今天實際借到手的肯定沒有1000萬。假設到手600萬,所以用于修設備的錢只有600萬,增計的“無形資產”也是600萬。
1000萬貸方發生和600萬借方發生的差額是400萬,這400萬要放在一個名為“未確認融資費用”的科目里,并在后面5年逐步確認為“財務費用”。
表3 預期設備修理費用資本化的會計分錄
上述會計處理方法與融資租賃類似。只不過融資租賃的負債端產生的是真刀真槍的債務(長期應付款),而這里的預計負債是管理層YY出來的。
以上內容真沒搞懂也沒關系,我們只需要知道,通過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修設備的1000萬里面有400萬最后變成了財務費用。
修設備的錢是要計入營業成本,財務費用則不需要;根據毛利率=(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收入,上述會計處理會導致營業成本下降,毛利率上升。
以偉明環保為例,2019年其因“借錢提前修設備”而產生的財務費用為4605萬,約占到當年營業輸入比例的2.3%。如果公司業績增速放緩,這個比例還會增加。
不過這個事實并不能說明偉明環保的財務報表一定有問題,雖然預估入賬看上去很不靠譜(同業也很少這么干),但這的確是會計準則所允許的。況且,僅憑這一點,也不能充分解釋偉明環保毛利率偏高的問題。
回顧與總結
所以,當我們拿到一家環保企業的財務報表,要注意那幾件事情?
(1)環保企業兼具建筑施工類企業和資產經營類企業的特征;非標準化程度高,經營周期長,主觀裁量空間大,財務造假“資源”豐富;所以,要多留一個心眼。
(2)搞清楚這家企業的業務模式主要是EPC還是BOT;主做EPC的企業經營性資產(應收賬款、存貨、應付賬款)占比高,負債結構以流動負債為主,更容易面臨現金流壓力。主做BOT的資產重頭是特許經營權(無形資產)。
(3)做EPC的,要重點關注其存貨科目下已“完工未結算資產”的規模,以及其對營業收入的比例。“已完工未結算資產”比例越高,則收入的“含金量”越低,企業的資產減值損失也存在被低估的風險。
(4)做BOT的,要看下其無形資產的攤銷率,攤銷率太低可能說明利潤和資產有水分;而將未來的修理費用預估入賬,會拉高毛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