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監管爸爸多箭齊發,呵護市場心切。
1)險企股票投資上限升至45%,機構預計每年最多會給市場帶來5000億資金。利好保險。
2)證監會發文鼓勵并購重組,支持員工持股、股權激勵。利好券商。
3)證監會核發6家企業IPO批文,比上周少一家。
……
對于后市觀點,我在7.16(周四)的夜報中《明天,抄底》中說過:
1)短期下跌只是資金的獲利回吐。
2)而本輪牛市的核心邏輯——“流動性寬裕+經濟復蘇+改革加速”并沒有動搖。
結論是:牛市未完待續。
只是,牛市應該會換一種方式延續:不再是之前的“全面瘋牛”,而可能是“結構性慢牛”。
直白點說,一部分股票漲,一部分股票不漲。買對了方向吃大肉,買不對方向吃大面。
那么,究竟哪些方向有肉呢?
我在《明天,抄底》中說了兩個方向:一個是前期熱點板塊的龍頭;一個是暴跌中比較抗跌的新方向。具體包括:
而周五,市場給了我比較積極的反饋:我重點觀察的新方向,基建(水泥等)、環保等則繼續大漲。
實際上,建筑建材板塊也是上周為數不多保持上漲的板塊。蒙娜麗莎、堅朗五金、北新建材大、祁連山等持續大漲。
這就有點意思了。
周末,我仔細研究了下。直覺告訴我,這可能會是接下來市場的新方向,值得高度重視。
02
我之前一再表達過一個觀點:資金抱團某一類股票,本質上是對業績增長確定性的擁抱。
簡言之就是,哪個行業最賺錢,資金就會抱團哪個行業。
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小,盈利穩定甚至賺錢加速的醫藥、消費、科技等受到了資金趨之若鶩的追捧。
不過,目前這三個方向的核心標的,大多已經漲幅較高,甚至還出現了泡沫化的跡象。
當然,只要行業依然高景氣,估值高一點、低一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下半年,這三大行業還是最賺錢的行業嗎?
答案是:不一定!
咱們一起來推演下:
目前國內疫情已經基本被控制,經濟也在加速恢復中。二季度GDP增長了3.2%。三、四季度應該還會有更高的增速。
這就意味著,原本受疫情影響比較大的行業,都有可能迎來修復的機會。
比如我之前重點看好的影視,旅游,酒店,機場,航空等線下服務業就屬于這么一個行業(Ps.短期不看好,調整之后是機會)。
除了服務業,還有一個更加確定的方向是“成長性周期股”。所謂“成長性周期股”包括了:地產鏈、基建鏈、制造業投資鏈等。
具體包括:
先說說大邏輯:
今年3月份,高層提出了兩個“擴大內需”的方法:一個是大消費;另外一個是大基建。
兩會進一步明確了,一邊促進消費;一邊大力建設“兩新一重”(即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
“兩新一重”既包括了基建,也包括了房建。
但是由于上半年資金(專項債)到位不足,經濟恢復速度較慢,以及南方持續大雨影響了施工進度,整個“大周期”板塊表現平平。
但實際上,最近兩個月,基建投資的增速一直保持在12%以上,房地產投資也在加速,整個周期行業的景氣度并不差。
根據項目推進進度判斷,整個“大周期”行業——資源,可選消費,制造領域,從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年中的業績都將會大幅改善。
只是消費、醫藥、科技等風頭太盛,周期板塊顯得并不起眼。
不過,進入到7月份之后,這種情況開始有改善。大周期板塊開始陸續有表現表現,包括有色,煤炭,建材等等最近漲幅都靠前。
用我的 “小趨勢”理論來總結下:
第一,邏輯上,開始邊際改善:8月南方大雨逐漸減弱;基建和房建速度加快;
第二,走勢上,“大周期”開始逆勢上漲——“主動上漲,被動下跌”。
第三,有明顯的板塊效應。
綜上我認為,大周期板塊,很有可能成為下半年的一個新風口。
03
根據以上分析,我調整了對各個行業的排序:
1,周期>金融>軍工>科技>消費(醫藥)
2,周期:家居>建筑(中字頭)>環保>建材>機械>化工。
3,金融:券商>保險>地產>銀行
4,科技:信創>安全可控>云游戲>云計算>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半導體。
5,服務業:影視>酒店>旅游>機場>航空
時間原因,今天來不及詳細說排序的理由。未來幾周,我會把這些板塊的邏輯以及核心標的給大家說道說道。
投資私募內刊,解讀最新消息,分析板塊投資邏輯,提示機會提醒風險,歡迎加入私募內刊圈子
投資思維1剖析牛市熊市轉換規律,揭秘股價漲跌影響因素,更多內容歡迎點擊左下角《投資思維入門》
評論 1
又贏了 2020-07-20 12:14
今天又是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