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sukte"><source id="sukte"></source></b>
      1. <b id="sukte"></b>
      <b id="sukte"><tbody id="sukte"></tbody></b>
    1. <source id="sukte"><menu id="sukte"></menu></source><b id="sukte"><small id="sukte"></small></b>
      1. <u id="sukte"><address id="sukte"></address></u>
          <source id="sukte"></source>
        1. 股市分析:銀行這七八年!

          我是2011年進入股市的,基本上都在銀行股里面打轉,做的不理想,但結果還算不錯,做為新手,結合我的投資經歷斗膽評論一個銀行股的這七八年。

          2011年銀行利息也就2.2%左右,銀行股股息都4%以上了,也就看了幾眼5大行,剛開始不敢下手,最終五大行各買了一些,因為這些銀行股價相對平穩,虧了虧不了多少。我記得當時工行4.11,建行4.58,農行2.5,中行2.9,交行4.7。現在看如果當時持倉不動,也比換來換去不相上下,當然這是從后視鏡上面來看。

          2011年以后的二三年,股份行業績突飛猛進,而五大行每年落后10%以上,心里癢癢,就想買最好的銀行,內心想過幾年后靠業績增長,股份行可能更劃算,但實在喜歡建行,在2013年前,換成招行70%,建行30%。

          2013年前沒有看過什么投資的書籍,也沒有上雪球,也沒有讀過任何的財務報告,對于銀行股的了解僅限于券商行情中的F10。2013年元旦假期分析了16支銀行股,發現浦發銀行近7年業績增幅最高,就把招行和建行全部換成浦發了,現在看,實在是愚蠢透頂吶。建行是5.1換浦發11,招行是12換浦發9.5。

          2013年國慶節前幾天的時候,一個死黨介紹我上雪球網,我才開始了自主學習的,記得2013年國慶節我看了10本投資書籍,其中有關技術分析的書有4本(現在已經全扔了),其中有自己喜歡的《聰明的投資者》,《投資最重要的事》,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完全認同了書是投資者進步的階梯的道理。那些大師們,比如巴菲特,想和他吃頓飯聊聊天要幾百萬美元,他的一些書籍中已經把他的投資思路說的差不多了,請他吃飯只不過是他再重復那些而已,你認真讀這些書,就相當于掙了幾百萬美元,書籍中的知識,和買書的成本相比,那實在是劃算的狠!

          言歸正傳,請讓我從印象里面調出來本人關于銀行股這幾年的思考吧!

          2013年前,民生銀行大放異彩,小微成了香餑餑,誰能想到幾年之后一地雞毛?連平安集團都將民生的高管們挖走一百多人想學習呢,邵平年代平安集團就是想把平安銀行變成第二個民生銀行!眼看民生系要把平安銀行帶到溝里去了,就“高速行駛途中換輪胎”,方向盤轉向招行,并將民生系基本上全無恥地掃地出門(對這些高管們的遭遇,我表示深深的同情),現在看是不是很可笑?我看也不可笑。

          那些年,招商銀行干零售很苦,業績也和5大行差不多,這讓我就認為招行就是和5大行一樣的,所以就換成了浦發,現在看是不是錯的離譜?我看也不離譜。

          請讓我為以上的不可笑和不離譜來辯解。

          凡事以結果論英雄,但銀行是利潤前置的生意,現有的利潤是否真實,是否能夠維持,要過幾年才能看得到。在這方面,招行目前的確是佼佼者,剛轉型做零售那幾年的確是很苦的,要將對公剝離,就得承受對公的不良,從2017年中報以前招行的撥備可以看出,代價是殘忍的。有那么56年,掙的錢都貼到轉型上了,平安銀行這兩年轉型零售就和招行當時的經歷非常相似。

          平安銀行目前轉型零售,這是在轉型對公失敗心中的理想破滅之后。最起碼目前招行是成功的,向先進學習,我看一點兒也不好笑,倒有點嚴肅的樣子。

          如果給你56年后才能收割莊稼,而其它的莊稼馬上就可以收割,你會選擇哪一個?我招行才持有2年就換股了,就是無法忍耐業績被其他行吊打,如果說現在錯了,在當時換股的時候,我并不感覺到錯的離譜。我的錯,主要錯在2017年中報以后招行已經明確擺脫不良包袱而浦發仍泥足深陷的時候固守浦發。就在此前一年,二者的撥備和凈利潤都不差上下。一個輕裝上路,另一個包袱深重,你選哪一個?那個時候,是該放下田里仍青青看不到收獲希望的浦發而轉去收割沉沉稻穗的招行了,我很蠢!真的。

          我割浦發也不是蓋的,2015年底浦發收盤價在所有銀行股中相對2013年的開盤價漲幅好象是第1,只是我想收割浦發第二季的時候,出現了壞帳層出不窮的嚴重的問題。

          我仍不看好5大行,靠著天然的低成本存款,業績增長竟然比不上一些靠同業借貸來發展的股份行們,我認為背后的惰性是很大的。2017年股份行很苦,在高成本的資金壓力下,業績也沒有比5大行低多少,2018年資金成本又降低到和以前差不多了,2018年以后,我仍看好股份行的業績在停滯2年后,繼續吊打5大行。

          零售銀行在我國銀行史上是最近才流行起來,這要放到十年前,誰干誰傻X;零售銀行這兩年的發展我看是托了房產翻倍去杠桿居民加杠桿的福,要不錢貸不出去(這在十年前是現實的),是要死人的。我是去年賦閑的,賦閑之前,就親眼看到有超過50%的同事拿出以后10年以上的錢去首付買房子,我當時想這些人一定是瘋了,結果,我所在地的房價一年多來平均降幅約三分之一,這些人的首付,應該是為國家的去杠桿做貢獻去了。我看好零售銀行的發展,因為大家把錢都投房子了,沒有錢消費,借錢就成了當然的事情。

          這七八年的銀行業,民生的小微,招行的零售,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其他的銀行路線,從來沒有引起如此多的共鳴!(作者:valueman)

          —————— 分享 ——————

          評論 6

          • 武漢工商代理 2018-10-14 10:13

            轉發了

          • 張家來客請進 2018-10-14 09:56

            去年 今年,已經有不少股份行 城商行干不過四大行了。一是負債端成本,四大行最低。二是遍布城鄉的數十萬家網點地產價值近十幾年大幅度升值,至今尚未納入資產計量。三是四大行信息化 金融電子化 互聯網化比其它類型銀行來得更快,更徹底,柜員大幅減少,人力成本降幅更多。 四是,資產端更嚴格 規范,絕大多數貸款具有抵押擔保甚至政府背書,壞賬生成率已經較前些年大幅下降,甚至低于很多股份行。 五是,有財政部 匯金絕對控股,背后是國家信用。社保 保險行業也大量持股,盈利增長 分紅比例更有保證。 六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你完全無法想象四大行會虧損或破產倒閉。其永續經營 持續盈利 優厚分紅能力不容置疑。

          • cd999999999 2018-10-14 07:40

            銀行股的業績與再融資頻率有高度關聯。這是不同時期,二級市場表現高度關聯的。

          • 雪中菲翔 2018-10-14 06:56

            銀行股也是有莊的。前幾年的華夏和現在的平安,最后都是一地雞毛。講價值,你談談寧波行與南京行有什么差別?但市場給的估值卻差很遠。追高永不可取。

          • wyz98117597 2018-10-14 06:14

            轉發了

          • 項春雨88 2018-10-14 05:29

            既然如此今后浦發銀行就是最好的,不良信息暴露最為徹底。國際化帶給浦發銀行春天。

          熱門股票

          1. <b id="sukte"><source id="sukte"></source></b>
              1. <b id="sukte"></b>
              <b id="sukte"><tbody id="sukte"></tbody></b>
            1. <source id="sukte"><menu id="sukte"></menu></source><b id="sukte"><small id="sukte"></small></b>
              1. <u id="sukte"><address id="sukte"></address></u>
                  <source id="sukte"></source>
                1. 亚洲欧美婬色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