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實施的創業板注冊制交易新規是A股歷史上第四次非常重要的交易機制變革,前三次交易機制變革分別是1996年實施漲跌停制度,2010年推出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以及2016年推出熔斷機制(后取消),這三次交易機制變化都給當時的市場帶來了比較大的波動。
在創業板的交易新規實施后,現有的融資融券、股票質押業務風控指標也將有所改變。
券商把創業板和科創板的股票在信用賬戶中給予了持倉集中度上限,維保比例在中等風險程度時,“創+科”不得超過60%.
創業板融資余額有1500億,處在歷史較高水平,占208個融資融券標自由流通市值的5%,波幅加大使得對強平的擔憂會提升。
現在創業板股權質押市值規模在7500億,部分質押的上市公司交易流動性較差,一旦快速波動,觸發預警和強平的概率相對較高。目前創業板質押跌破預警線和平倉線規模大致在
470 億左右,但若整體下跌20%,則平倉規模將快速上升到740 億左右.
兩融和質押風控指標的改變會導致短期內存量游資、杠桿資金出現異動,加大創業板短期波動。
對于創業板交易新規實施后,市場可能發生的變化,有幾點猜測:
1. 小票流動性出現斷崖式下跌:
注冊制的本質就是市場化定價,在優質供給增加,造假股和績劣股加快出清的背景下,殼資源票價格大幅降低,尤其是那些曾經在創業板資產重組新規發布后被爆炒的借殼概念小票。
為避免短期小票流動性沖擊風險,要盡可能去選擇那些質押率低、融資交易占比較低,同時機構持股比例較高的個股,減少波動風險。
現在800家創業板每天成交金額1600億,日均成交量2億元是及格線,從短線交易的角度說那些日均成交金額在1億以下的創業板個股賺錢的難度是遠遠大于那些日均成交5億的個股。很難帶來滿意的收益,應該及時放棄。
2. 游資與機構共振,強趨勢股成為主流。
20%漲跌幅制度,2%的價格籠子申報限制會大大提升了炒作難度,改變現在的短炒打板模式。現有的龍頭打板模式存在的根基就是10%漲停板制度,規則變了,相應的炒作生態也會發生變化。在新的規則下,機構投資者占比提升。
實際上現在有些一線游資也在嘗試轉型,在短炒的過程中主動去往機構的思路上走,而不是像以前那樣主動避開機構的持倉,選擇小票抱團。這將催生市場生態的變化。混合著多路資金的強趨勢票將形成新的市場合力。
3. 新股會成為博弈的焦點。
新股的炒作是所有無漲跌幅限制市場中短線投機一種通行模式。炒新不炒舊也是人性使然。無論是在香港市場,還是在美國市場,很多最終被時間證明是炮灰一般的仙股在最開始上市時都會有很大幅度的炒作。
創業板注冊制新股參與力度會遠遠高于此前科創板新股上市之時的表現,不同的規則下,參與資金會有新的挖掘思路。創業板新股上市之后會有一個快速定價的過程。
可以預見的是創業板的新股上市對于創業板存量品種會形成持續的流動性抽離。隨著炒作生態改變,這種趨勢會不斷強化。
4. 題材概念龍頭的賺錢效應將更為明顯。
新的交易規則是有利于那些對題材理解深刻,但是手速不夠快的資金。
在這種模式下就是真正要考驗對于題材邏輯持續性,題材發酵力度的理解力。
而純粹拼手速,賺隔夜高開溢價的打板客將逐步退出這個舞臺。
以往在10%的漲跌幅度限制下,龍頭很容易被很快買到漲停,然后加速,不好參與。一些題材跟風品種容易出現人為的引導拉板對于龍頭品種形成卡位,從而影響題材短炒資金的分布。在新規下,真正的龍頭是容易買到的,這樣會使得龍頭保持著持續的聚焦,賺錢效應也就更強。
上面所說的這幾點變化主要是針對短線交易的市場生態。
站在長線交易的角度看,創業板新規帶來的最大變化無疑就是讓頭部公司的規模效應更為明顯,大市值的創業板藍籌股會呈現資金抱團,強者恒強的局面。在以后的創業板中走出如FAAMG這類巨頭型企業是能夠預見到的。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