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提及科技股這三個字的時候其實談論的是整個科技板塊,任何一個板塊都包含著非常多的行業,這一點科技板塊也不例外。今天這里我把科技股簡化為四個最具代表性的子行業,分別是通信,電子,計算機,傳媒。為什么是這四個行業呢?是因為他們受到新科技發展的影響最大,敏感度最高,正因為如此他們最有可能相對于大盤走出一個獨立行情,獲得超額收益。
如果我們把這四個行業的指數拉出來翻看,會發現他們有三段非常明顯的上漲走勢,更巧妙的是從時間節點來看,這三段走勢剛好對應著國內3G到5G技術的發展,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兩段走勢剛好處于宏觀環境走弱的時候,這幾個行業指數走出了明顯的獨立行情。那么這其中的原因何在?或者是背后的邏輯又是什么?讓我們通過事件和時間的梳理來仔細挖掘一下。
1. 通信技術引領下的科技周期
這里我們劃分新技術發展周期的依據主要是用通信技術的進步來區分,比如從最開始的3G技術到目前的5G。早在2006年的時候,中國信息產業部就開始制定了3G通信標準,并且開始實施規模試驗,到2008年開啟了試商用。
其實不論是早期的3G技術還是目前的5G,他們經歷的過程基本上大同小異,都可以大致分為預期生成階段和技術落地階段。每當新技術出現的時候,各方面其實都還沒有到位,也就是說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但是先知先覺的資金已經預計到這一技術未來可能會帶來的巨大機遇,所以在這個階段就已經有資金開始介入布局了。這也是一輪科技周期早期階段最需要關注的地方所在,往往這個階段左右估值的就是預期。
如果你是資本市場里的一名老兵,肯定知道預期走在股價之前這個道理,當科技股經歷完
第一階段的預期生成之后接下來就要看實實在在的技術落地了,因為只有這個才是整個行業公司業績拐點的底層支撐,不論是什么樣的科技板塊,他的技術最終導向都是要能夠應用,也就是要轉化為上市公司的業績,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吸引資金的第二輪關注,從而體現在股價的第二波上漲。通過對行業的營收增速和股價走勢做回歸性分析就能清晰的看到這一點。
關于第一輪科技周期這里還要做一個額外的說明,由于在06-08年左右那個時候的傳媒還主要集中于出版,報業,廣播等傳統形式,所以幾乎沒有科技屬性,像影視游戲這樣的可投資標的最早在09年才有相關公司上市,所以相關股價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
以技術發展作為底層邏輯展開一輪科技周期,最終要通過產業鏈的傳導來形成接力效應。如果我們以通信技術來分析就能發現,處于產業鏈最上游的通信行業最先發力,因為他的確定性是最高的,業績也是最先出現變化,從而股價在這一時期也處于領漲的地位。當技術開始逐步落地,中后端的軟件應用和各個細分子行業的延展應用(比如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汽車等等)開始逐步推進,這個時候就輪到電子和計算機這兩個行業來接力了,也就是說整個板塊的景氣度從上游完整的傳遞到了下游,這其中傳媒行業屬于最下游,不論是從股價表現還是業績走勢都能得到很好的體現。
2. 規律總結
通過對這幾輪的科技股行情復盤,我們能從中總結出以下這些值得借鑒的規律。首先就是對于技術前景的預期造就了第一輪上漲,之后的技術落地帶來的利潤變化只不過是順其自然的結果;第二點就是不要以為一輪行情就能走完,預期過后還要關注接下來的實施應用情況,這一階段依然能夠有著很強的確定性,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小漲幅;第三點就是要注意行業板塊的輪動,也就是說從產業鏈角度來看的行業景氣度傳導,上游炒完還可以炒下游。這些規律都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指示意義,對于當下的行情而言,5G技術可以說是方興未艾,不要僅僅因為外部的其他原因就輕易下車,只要整體技術的大趨勢沒有改變,按照我們上述的那些規律總能發掘出相關的機會,因為外部環境的因素終究不能逆轉大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