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公眾號-眾研會-,關注后回復“1”,可獲取各板塊精選個股!作者丨研究組。
電力行業的碳排放量占了全行業碳排放量的一半,是碳中和減排的核心方向。為了降低碳排放量,調整電力結構,火電要從基本核心的能源位置轉向調峰能源位置,光伏和風電將擔起來核心能源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零碳排的水電也擁有一定的機會。
光伏板塊已經炒作過一波了,蘊藏的投資機會不大,今天我們重點分析估值相對合理的風電和水電投資機會。
因為風電現在還沒有實現平價,水電因為地理限制可開發的資源已經非常有限,并且開發成本極大。在火電擁有極大的優勢之下,推動其他清潔能源的發展,必然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和態度上極強的支持,這對于清潔能源的發展極為關鍵。目前我們從相關政策上可以看到自上而下的積極態度和具體的指引方案。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國家明確提出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其中水電方面指出要加快西南水電基地建設、有序發展海上風電。
在《關于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中,給出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發電量目標: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1%左右。指出要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支持地方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出臺清潔能源發電的激勵政策,引進社會資本,調動各部門出臺土地、財稅、融資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在2021年3月12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引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進風電和光伏發電等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通知》,在融資方面為提供政策便利。
各地方政府也在不斷的推出相關政策,以廣東省政府為代表,根據《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將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30%,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約10250萬千瓦,其中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約4200萬千瓦。全省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達到7300億元,新能源產業增加值達到1800億元。
風電方面還沒有實現平價,比較依賴政策補貼,所以地方政府的支持態度尤為關鍵。目前廣東省政府已經明確對于2022年、2023年全容量并網的項目分別給予1500元/kW和1000元/kW的補貼,一方面為地方政府立了表率,另一方面也解決了風電行業補貼擔憂的問題,現在沿海的其他地方政府也不斷的推出了支持政策,政策逐漸明朗。
按照十四五國家非化石能源的占比以及碳中和的目標,十四五期間風電的年均新增裝機量可以達到35GW。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電風力資源豐富、受地形影響小,分布穩定,發展潛力巨大,在水深5-50米范圍內,風電的可開發資源達到了510GW,將是未來開發的主力,根據2020年初GWEC的統計,我國已明確2030年建成投產的海上風電總容量達到66.5GW,2020-2030年CAGR預計在22%以上。
水電方面,水電發展歷史長,建設技術成熟,運行維護費用低,而且不需要燃料,所以目前水電是所有清潔能源中成本最低的,2019年加權度電成本僅為0.047美元/kWh。同時也低于火電,投資回報率高且穩定。另外近兩年正好是新一輪的投產高峰期,金沙江下游的烏東德、白鶴灘和雅礱江中游的兩河口、楊房溝這四大電站基本在2021年底和2022年全部投產。金沙江上游川藏段在建的蘇洼龍、葉巴灘、巴塘、拉哇四個梯級電站也將于“十四五”期間投產。8個在建電站合計裝機容量近3700萬千瓦,投產后將推動水電裝機容量在2019年底的3.56億千瓦基礎上再增長10%。由于水電的穩定性,在后續其他清潔能源大幅并網的情況下,水電將替代火電成為調峰的主力,將進一步提升水電的價值。
總體上,在國家碳中和的戰略下風電和水電都有明確的政策支持,自上而下形成了明確的扶持推進路線,可預期可展望也有催化劑,板塊有明顯的的估值優勢,存在很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