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sukte"><source id="sukte"></source></b>
      1. <b id="sukte"></b>
      <b id="sukte"><tbody id="sukte"></tbody></b>
    1. <source id="sukte"><menu id="sukte"></menu></source><b id="sukte"><small id="sukte"></small></b>
      1. <u id="sukte"><address id="sukte"></address></u>
          <source id="sukte"></source>
        1. “污點證人”葉飛

          作者:郭儒逸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一般有“內鬼”的交易是無法繼續進行的。


          或許在某些上市公司老板的心目當中,葉飛現在就是那個正在爆雷的“內鬼”。


          這幾天,有著昔日私募大佬之稱的葉飛連續爆料,指稱十幾家上市公司打著“市值管理”的名義操縱股價,而作為中間人的他本人,不僅被拖欠幾萬元中介費,還被下家追要尾款。一怒之下,這位向來以大膽敢講著稱的股評家和操盤手,不干了。


          這場震動業內的大爆料,讓葉飛目前的微博粉絲數漲超130萬。他在微博上不斷發言,甚至是“挑釁”,與那些給他站臺或是表示質疑的人討論、交鋒。自稱不是為出名的他,這下又“全國出名”了。



          在“市值管理”這個局中,葉飛干的是中介的活。按照披露的業內潛規則,就是他來對接上下游有需求的參與方,在其間穿針引線,并收取一定的中介費。至于隨后上市公司股票的漲跌,似乎與他并無關系。


          葉飛可能把這個當作了一份“副業”,畢竟這次讓他暴跳如雷的一筆欠款,也就幾萬元。但蒼蠅腿多了也是肉,如果上游老板不講“股德”,完事之后想賴賬——那對不起,大家只好魚死網破。


          實際上,葉飛此前在股市中揚名,靠的不是這種角色。他最看重的一項“個人榮譽”,應該是“私募冠軍”這個頭銜。


          那是2015年。時逢A股一輪波瀾壯闊的大牛市,當年上半年,葉飛旗下管理的基金獲評陽光私募基金股票策略組半年度冠軍。這個成績甚至超過他的偶像——被稱為“私募一哥”的徐翔。葉飛作為討論嘉賓登上央視財經頻道,不少實業老板也找過來尋求聯合做股票。這兩位萬千散戶心目中的風云人物,一同在牛市中狂奔。


          36歲的葉飛迎來職業生涯的巔峰。志得意滿的他干脆放出豪言:“上證指數突破8000點會見好就收,休息一段時間去旅游”。


          在名氣最響亮的時候,葉飛還做了另一項副業。據媒體報道,2015年6月份,在浙江某大學進修的20多名總裁班學員紛紛跟著授課老師葉飛炒股。幾乎同時,有多達60多名學員還購買了其旗下的私募產品,投資額達到1.5億。


          但事與愿違,原本折服于葉老師炒股技術的學員們,卻虧損過億。而那些購買私募產品的學員,最終也因基金凈值暴跌而成立維權小組,群情激憤地找葉飛討要說法。


          風頭太盛的葉飛,還遇到過其他麻煩。當年9月,其就因涉嫌操縱市場而被證監會處于1991萬元的罰款。此后幾年間,這位明星基金經理還曾被監管約談,并多次與昔日的資產管理委托人因糾紛對簿公堂。直到后來更“落魄”時,他成了媒體筆下用來唏噓的對象。和他的偶像一道,往日榮光一去不返。


          葉飛愛做“副業”可能自有原由。


          在這次爆料中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說自己在15歲的時候便被父親教導去炒股,2007年時還拿過“全國散戶冠軍”。但他看到的是,父親這個老股民一輩子在股市中虧虧賺賺,最后還是虧錢。既然憑炒股改善生活的難度系數太高,那最好考慮下其他生財之道。


          無論是不是調侃,這種“生財之道“都被用到了極致。例如,葉飛在他最近的微博中公開表示,如果媒體想要就此事件采訪他,費用是每小時16666元。實際上,這不是第一次出現這種離譜的狀況——2015年被證監會處罰時,他就曾在朋友圈稱,“拍賣獨家采訪權,99萬元起。如果只是問幾個問題,每個問題紅包8888起,而且不保證回答滿意。”


          此外他還建議,希望以后能夠建立股市“吹哨人”獎勵制度,比如獎勵“坐莊”總金額的3-4%,或許這樣能夠推動基金經理們去舉報莊家“坐莊”。


          而當有網友在他的微博下留言,“你不怕盤方的背景嗎?真為你擔憂。”他的回復則是:噓寒問暖不如打筆巨款,一塊起步?




          A股歷史上有過另一位著名的“污點證人”,那就是呂梁。


          呂梁被稱為股市“第一莊”,二十年前同樣是以自曝的方式,通過接受媒體采訪揭開了自己參與的坐莊大案。不過,呂梁此后“人間蒸發”,再無蹤跡。


          呂梁。圖片源于網絡,侵刪。


          同樣是從做股評起家,然后親自下場入局,再到與合作方反目,呂梁和葉飛走過了類似的職業路徑。葉飛曾連續寫過十幾年的股評,在公開的鏡頭面前,他侃侃而談自己的一套操盤理論:


          比如,他說自己的選股思路是“從上往下”,優先選擇最強的板塊、最強的龍頭、最佳的買點和賣點。其“不單獨做一個股票,一做就是一個板塊的股票,布局合理比較好拉升。”


          再比如,對于與上市公司之間的關系,他表示,不能迷信到上市公司的實地調研,因為調研大多只能看到公司表面上的生產情況,而很難看出業績是否摻假。至于那些真正的信息,只有與公司高層單獨會晤,或是上市公司需要增發拉高股價時才會透露。


          這些當然是顯而易見的理論和說辭。但在水面之下,“污點證人”們經歷的,可能完全是另一套情形。


          當被媒體問及自己在這個局中的角色時,葉飛認為中間人并沒那么重要。“在整個鏈條中,可能不是只有一個中間人,而是很多個,也可以隨便換中間人。相當于介紹兩個朋友吃飯,吃完飯你給個’茶水錢’。”


          事實證明,茶水錢也并不好掙。葉飛此前篤信的“讓專業的人去干專業的事”,這個信條這次在自己身上失靈——自詡為專業人士的私募大佬,照樣落入了圈套。


          與呂梁當時去向成迷不同的是,葉飛選擇了持續的高調曝光。自知無法繼續在這個圈內立足之后,他對媒體表示不會也不愿再做“中介”,而是把精力放在股市上。


          他繼續拋頭露面,繼續開設直播,繼續享受被高度關注的感覺。他在微博上喊話,“誰認識抖音的領導,我想抖音賬號加財經認證V,謝謝 。”在這些微博狀態中,他還不時附上一本自己幾年前寫過的書,內容是講解私募如何炒股。他不斷向關注者們暗示著自己的那套理論,并告訴大家這本書將會再版。


          在某投資者交流平臺上,有人發帖稱,葉飛作為曾經風云無二的明星人物,卻“最終落得公司倒閉、執業資格吊銷、負債累累”,具體原因不好猜測,但至少需要吸取一點教訓,那就是要時刻保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態…謹記。有人意味深長地回復道——他沒變,是世界變了、條件變了而已。


          不管這個案子的最終走向如何,曾為局中人的葉飛,他的故事都結束了。


          *題圖購買于視覺中國

          —————— 分享 ——————

          評論 1

          • 直爽的建哥 2021-05-18 20:23

            揭穿黑市[呲牙]

          熱門股票

          1. <b id="sukte"><source id="sukte"></source></b>
              1. <b id="sukte"></b>
              <b id="sukte"><tbody id="sukte"></tbody></b>
            1. <source id="sukte"><menu id="sukte"></menu></source><b id="sukte"><small id="sukte"></small></b>
              1. <u id="sukte"><address id="sukte"></address></u>
                  <source id="sukte"></source>
                1. 亚洲欧美婬色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