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夸
最近這段時間里,三傻有了一些復蘇的跡象,像基建也突然漲了一波。而另一邊,賽道板塊出現了比較顯著的回撤,輪流炒作之后現在又輪流下跌。
相對應的,是我們市場的成交量,現在每天都突破一萬億。
雖然蹺蹺板行情是過去一年里比較顯著的特征,但這段時間市場給我的感覺確實并不是特別好。
這里先聲明一下,我自己做投資除非是肉眼可見的高位(畢竟泡沫的時候你只能在忍受不了的位置上隨緣賣出),不然不會憑感覺去進行投資決策。
今天聊一下感覺,更多是想讓一些當前比較樂觀的朋友稍微冷靜一下,不要過度期待強力反轉的到來,以致于后續面對劇烈震蕩時候出現心態爆炸。
先說這幾天一些我覺得不太好的現象。
第一個是,踏空的中船連續兩個板,這個雖然中船有反轉的跡象,但是在反轉初期就走出這種炒作程度,我覺得是有點浮夸的。
第二個是基建近期的爆發偏概念,而且中建的成交量暴漲。前者相信大家比較清楚是哪些品種,而中建這兩天的成交額突然飆到幾十億,比之前多了好幾倍。
這些跡象總體下來給我的感覺就是,資金很浮躁。
而這種浮躁的表現在過往的情形里往往都是牛市中后期才出現的跡象。但你要說這個位置是牛市末期。
至少從估值層面來看并不支持。
派系林立
如果從資金層面來看,我們熟知的資金派系,總的來看大概分成三類,內資外資散戶。
其中內資和外資的資金方向又是我們比較重視的,過去三年里甚至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外資的流向是我們重點觀察的方向。
首先總體來看,外資最近三個月的流入趨勢相比年初都有明顯的放緩,尤其是滬股通方面的流入,大幅縮減,7月的時候甚至是流出的。
細分行業來看,外資大幅流入和流出的板塊分別如下,
首先偏長線的資金上個月主要流入了新能源板塊、電子、醫藥這三個賽道,但食品飲料卻大幅流出。
不過,外資最近一年的指引性已經不那么強了,一個原因或許是想要大幅配置的外資在1819年已經基本把核心的品種買得差不多,而后續再流入的邊際效果有所緩解,所以短期的影響正在逐漸減少。
不過,只要外資長期持續流入,那么影響力就還會在,只不過這個需要以年為單位來判斷了。
所以,我不建議大家當前僅憑外資幾個月甚至幾周的流入狀況,就來對某個板塊的喜好進行判斷。
比如你看上個月外資剛賣了100多億吧,但這個月又開始買回來了。
這就是當前外資的情況。
內資機構這邊,大家也很清楚同樣是在抱團板塊上追逐,不過當前內資對于抱團板塊的分歧,也是非常劇烈。
比如曾經的YYDS張坤,最近的持倉可以說是被定點爆破。
這是判斷抱團基金分歧程度的圖標,從分離度的變化來看,可以看出最近這段時間抱團基金的分歧程度急劇放大,同時抱團基金的超額最大回撤也在放大當中。
可以說,內資機構當下也是亂成一鍋粥了。
此外,近期市場里的一些關于基金經理的消息也值得大家注意。
比如這兩天爆出某知名公募基金經理的投資決策權被架空。
另外,又有一些原本在消費板塊深耕的基金經理被逼著追逐新能源,甚至還有的基金經理在基金報告里明確表示不看好消費而看好新能源。
這就是當前內資方面的情況。
選擇的道路
通過上面的分析,大家或許會覺得現在不知道如何抉擇,實際上背后的抉擇關鍵無非就是你希望追求短期的熱點還是長期邏輯。
由此會衍生兩套思維。
第一套是如果堅守搞景氣度邏輯,那么你就需要在內資機構追逐熱點的賽道里做出決策,當然現在的難度比上半年大很多的地方在于,上半年基金經理們好歹是比較和諧的,無非是大家輪流坐莊,消費醫藥新能源芯片輪流來。
但是,現在軍工周期這些板塊來搶熱度,原本擁擠的資金變得越來越擁擠,自然就出現顧此失彼的情形。
所以如果你在這個時候站隊站錯的話,那么就有可能面臨持續打臉的結果,風險也會顯著放大。
當然,站對的話自然還是可以繼續HIGH的,畢竟場內的錢還有非常多。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熱門賽道上或許存在一個不好評估但可大可小的風險,那就是量化投資的資金。
根據華西策略的推斷,當下市場里存在1萬億的量化投資資金,并且有可能貢獻了絕大部分的日內交易。而當前隨著這些量化策略趨同,有可能導致鐮刀互割,使得相關板塊的風險進一步加大。
這一塊可能是大家過去沒怎么想過但正在累積當中的風險。
第二套則還是著眼于長期邏輯的夾頭套路,選擇這一套就基本不用想什么爆發性了,只能耐心等待業績驗證,并且過程中還有可能持續坐電梯。但好處就是你可以穿透短期的迷霧,去把握一些更加具有持久性的核心邏輯。風險則是對長邏輯的判斷上出現失誤,這個只能依靠分散和估值來對沖。
還是要多注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