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sukte"><source id="sukte"></source></b>
      1. <b id="sukte"></b>
      <b id="sukte"><tbody id="sukte"></tbody></b>
    1. <source id="sukte"><menu id="sukte"></menu></source><b id="sukte"><small id="sukte"></small></b>
      1. <u id="sukte"><address id="sukte"></address></u>
          <source id="sukte"></source>
        1. 世界500強排名增幅第一,碧桂園營收暴漲大秀絕技

          2019年7月,《財富》發布世界500強名單。其中,中國上榜企業總數達到129家,碧桂園以573億美元的營收位列全部世界500強的177位,首次進入前200強。碧桂園也是今年世界500強中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企業,比去年躍升176位。

          近年來,碧桂園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高速擴張。從2011年到2018年,公司的營收增加了十多倍,一躍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

          8月22日,公司發布2019年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020.1億元,同比增長53.2%;毛利潤548.6億元,同比增長56.9%;凈利潤230.6億元,同比增長41.3%。

          上半年實現權益合同銷售額人民幣2819.5億元,位居房企銷售業績榜首。

          不過,房地產企業的業績,可操作的余地比較大,不能只看營收和凈利潤。

          一、房地產企業的業績調節術

          A股市場上最硬核的產品是什么?是交了全款三個月才發貨的茅臺嗎?

          不,是房地產。交了全款后要好幾年才交貨。

          受益于香港的“售樓花”模式,中國的房地產行業突飛猛進,甚至成為很多城市GDP增長的重要來源。

          霸氣如茅臺,也不過能做到提前收三個月的預收款,房地產卻能挖個坑甚至畫個圈就賣圖紙。這種優惠政策在所有行業是絕無僅有的。

          想象一個場景:去4S店買車,售前顧問拿過一張圖紙來告訴你這輛車兩年后出廠,而且賣的差不多了,只剩下最簡配那輛了,你會不會給她一巴掌?

          可以說政策層面給了房地產業過于優厚的條件,導致大量的資金涌向房地產。

          表哥有個好朋友,清華碩畢業,十多年前創業的同時,在五環外買了套房。十幾年后,他的公司還掙扎在盈虧平衡線,而那套房轉手賺了500萬。

          誰還做實體?

          但是隨著房價的過高,以及房地產行業對其他行業的虹吸效應,政策層面開始進行宏觀調控。2019年4月,更是明確了“房住不炒”的基本理念。

          許多房地產企業紛紛開始轉變思路。

          1、房地產企業的營收是兩三年前售出的房產

          根據會計準則,貨物所有權交接之前,不得確認收入。客戶交錢后,只是領到一紙合同,合同約定的房產,十有八九還只是一個坑。所以房地產公司收到客戶的錢后,不做收入,而是放在預收賬款(實行新準則的企業放在合同負債)。待兩三年后交房(或階段性交房),再確認收入。

          所以公司發布的財報中,營收是以前年度的經營成果,并不代表當前的實際經營情況。

          如何判斷公司當期的經營成果呢?可以通過公布的合同銷售額來初步判斷。

          碧桂園上半年的合同銷售額為2891.5億,高居國內房企第一,遠超恒大和萬科。但是,合同銷售額也可以調節的。

          2、并表的學問

          碧桂園是港股上市公司,港交所對房地產公司的財報披露情況要求不高,中報無法看出公司的子公司情況。

          為什么要關注子公司呢?

          碧桂園的財報顯示,公司的業務遍及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79個地級市、1,235個縣/鎮區。

          每進入一個新的區域,即便是房地產巨頭,也很難一夜之間從零開始起高樓。并購是最便捷的手段,很多地區原有的地產公司實力較強,雙方就采用持股的方式。

          其中的持股比例,就非常有意思。

          恒大、萬科、碧桂園等頭部房地產公司的真正規模,和營收體現出來的排名,是不一樣的。而決定它們排名順序的,正是這些參股公司的持股比例。

          天眼查顯示,碧桂園旗下共有329家控股和參股子公司。

          這些子公司中,既有持股100%的全資子公司,也有80%以上的實際控股子公司。

          還有一部分30-60%之間的股權比例比較曖昧的子公司。

          為什么這么說?

          這樣的股權比例,增加一點就可以并表,去掉一點就不用并表,甚至A股還有持股30%強行并表的先例(新城控股)。

          并表不并表有什么區別?

          并表的子公司,營收會體現在合并報表,不并表的子公司,只是凈利潤按照參股比例體現在投資收益,報表里不體現營收。

          世界五百強的排名,只認營收。很多銀行向房地產公司放款,也優先考慮營收規模。

          所以,并表范圍里面,學問大著呢!

          王石在萬科的時候,開始搞“輕資產重運營”的轉型,本質上就是剝離控股子公司。大量的地產項目,以參股的形式參與(因為萬科的影響力,實際上擁有控制權),這樣導致公司的營收增幅不大,但凈利潤增加明顯。

          大部分投資收益在年報計提,所以列出2018年年報數據進行對比。

          萬科的2018年年報顯示,營收不到3000億,凈利潤493億,來自聯營公司的投資收益63億元,而碧桂園2018年營收3791億,凈利潤485億,其中來自聯營公司的投資收益只有12億元。

          如果萬科將一部分參股公司改為控股并表,合并后的營收很可能會超過碧桂園。

          所以,二者的規模誰更大呢?

          二、現金流,房地產企業的血液

          房地產企業的營收不靠譜,凈利潤呢?也不那么靠譜,因為公司可以通過調劑收入確認時點來對收入進行修飾,從而影響凈利潤。

          那房地產企業的財務數據就沒有價值了嗎?

          當然有價值,只不過價值在另外一張表:現金流量表。

          房地產企業的現金流量表的邏輯很有趣,敲黑板劃重點,主要還是看經營性現金流量:經營性現金流入里面,主要是預售房款;經營性現金流出,主要是拿地款。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主要體現公司拿地和回籠資金哪個更優先。

          2018年以來,絕大多數房地產企業的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都變成了正數,大部分企業都放緩了拿地的速度。

          碧桂園呢?

          從中報看,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為正數,但是另外一個數據并不樂觀。

          利息支出。

          三、融資成本,房地產企業的重負

          半年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利息費用約人民幣11,030百萬元(2018年同期:約人民幣8,852百萬元),其中100%資本化于合資格資產(2018年同期:100%)。

          半年110億的利息支出,差不多是凈利潤的一半,由于這些資金用在了買地蓋房上,所以公司“理所當然”的進行了資本化。

          那么問題來了,這家公司究竟是蓋房子的,還是給銀行打工的?

          —————— 分享 ——————

          熱門股票

          1. <b id="sukte"><source id="sukte"></source></b>
              1. <b id="sukte"></b>
              <b id="sukte"><tbody id="sukte"></tbody></b>
            1. <source id="sukte"><menu id="sukte"></menu></source><b id="sukte"><small id="sukte"></small></b>
              1. <u id="sukte"><address id="sukte"></address></u>
                  <source id="sukte"></source>
                1. 亚洲欧美婬色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