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國際MNC巨頭賽諾菲公布了2022年財報,實現收入427.97億歐元,同比增長7%;賽諾菲的業績增長主要來源于美國和中國地區的貢獻,分別實現收入182.75億歐元(+12.2%)、31.23億歐元(+6.2%)。
從管線角度分析,最具看點的藥還是IL-4Rα抗體Dupixent(達必妥),2022年銷售額占到賽諾菲總營收近18.8%,2022年全球銷售額達到86.81億美元(2021年57.8億美元),位列全球暢銷常規用藥第九位。
賽諾菲預測,達必妥未來銷售峰值可達140億美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達必妥在中國迸發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有行業消息確認,2022年達必妥在中國的銷售額超過20億人民幣,而當前距離該產品首次上市不足三年,且只獲批了特應性皮炎(AD)單適應癥。
對比于部分國產自免新藥在國內銷售的不盡人意,讓人不得不好奇特應性皮炎(AD)這一充滿潛力的藥物市場。
01 特應性皮炎(AD),不亞于大多數腫瘤適應癥的大市場
特應性皮炎(AD)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目前臨床上還沒有根治的辦法。而在最新一版AD診療指南(2020版)中提到:緩解或消除臨床癥狀,消除誘發和/或加重因素,減少和預防復發,減少或減輕合并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李巍教授接受采訪時曾提到:“特應性皮炎的患病率以及疾病負擔的嚴重性,在皮膚類疾病中數一數二,而且患者常合并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特應性皮炎(AD)在不同年齡段人群的發病率存在差異,有統計顯示:特應性皮炎(AD)的患者在成人中發生比率為5-10%,在兒童群體發生率為10-15%,尤其是兒童群體的特應性皮炎患病率,從2002年約3%提升至2016年約13%
參照國內龐大的人口基數,可感受到其中龐大的特應性皮炎(AD)治療市場潛力。
WHO數據顯示,全球目前至少有2.5億人受到AD困擾,影響全球15-20%的兒童和1%-3%的成人。著名分析機構Global Data預測AD市場將以11.1%的年復合增長率在2027年突破170億美元。
回顧過去全球藥物銷售榜單記錄,自免藥物向來就有“重磅藥物”的基因。
據醫藥魔方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藥物銷售額前100名中有22款為自免藥物,主要針對類風濕關節炎、克羅恩病、多發性硬化癥等。
在醫藥筆記最新統計的2022年全球TOP10藥物榜單中,刨去新冠用藥,前十名常規用藥中有三個為自免疾病藥物,分別為艾伯維的修美樂、強生的Stelara、賽諾菲的達必妥。
02 競爭格局:多家JAK抑制劑入局挑戰,長期用藥安全性是命門
基于特應性皮炎(AD)癥狀影響正常生活&睡眠、無法根治、長期用藥的特性,一款有效且安全性高的藥物成為了中重度特應性皮炎患者的必選項。盡管近幾年來全球獲批了幾款基于特應性皮炎(AD)的創新藥物,但達必妥的核心地位并未被撼動。
目前,國內治療特應性皮炎的治療方案包括糖皮質激素、口服抗組胺藥物、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和小分子靶向藥等多種藥物。
在2020年版的特應性皮炎(AD)診療指南中,建議按輕中重度情況來對患者進行階梯級治療:
● 輕度AD —— 外用藥物為主,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TCI)、PDE-4抑制劑或中弱效糖皮質激素等;
● 中度AD —— 控制皮損后,采用TCI或糖皮質激素維持治療,必要時可服用抗組胺藥物控制;
● 重度AD —— 可用系統性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光療等;
可惜的是,無論是糖皮質激素還是抗組胺藥物,乃至非甾體抗炎藥等免疫抑制劑,長期用藥都存在副作用較大等安全性問題,靶向藥物新療法大量出現影響了特應性皮炎(AD)等過敏性疾病的治療模式與方法。
近年來,全球上市了不少AD治療的靶向新藥,以磷酸二酯酶4(PDE4)、JAK抑制劑、Th2通路藥物(IL-4 、IL-5、IL-13抗體)為主。
Dupixent(達必妥)在2017年首次在全球獲批上市,由于上市后積極拓展新適應癥,同時基于安全性優勢,上市后并未遇到有力的強勁對手,銷售峰值快速提升。
未來,達必妥最有力的挑戰者可能來自于新一代的JAK抑制劑。
盡管部分已上市的JAK抑制劑受到毒性的困擾,如2021年9月FDA要求修訂部分治療慢性炎癥的JAK抑制劑:給予托法替布、巴瑞替尼和upadacitinib的黑框警告,用于提示這些藥物會提高癌癥、血栓、嚴重心臟事件和死亡的風險。
2022年2月,艾伯維的新一代JAK抑制劑烏帕替尼已在國內獲批AD適應癥,臨床數據顯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與達必妥相當。
03 自免差異化Biotech龍頭:康諾亞
國內深度布局特應性皮炎領域的Biotech龍頭,莫過于康諾亞。
康諾亞進度最快的核心管線是達必妥同靶點新藥CM310,CM310有很大概率跟隨達必妥成為國內第二個治療AD的銷售大單品。
首先,在CM310已有的二期數據表明,其較達必妥有著更優的治療潛力。
AD臨床療效的評價標準可分為兩個主要指標,一是研究者總體評分(IGA),這個評分指的是臨床醫生對患者全身皮炎癥狀的評價(越低越好),0分就是皮膚損傷徹底消失、1分代表幾乎無皮損;二是濕疹面積及嚴重指數EASI-75(EASI 評分較基線降低≥75%)。
CM310在過往的一期臨床中,被觀察到不良反應與安慰劑組相近,有潛力用于長期治療;在國內二期臨床數據中,CM310有77.8%的患者在第43天時達到EASI-75(達必妥則是有57.3%的患者在第16周達到), 有33.3%的患者達到IGA評分為0或1(達必妥有26.8%的患者達到)。
整體看來,CM310有效性數據顯著優于達必妥,如果安全性數據能夠在三期臨床上保持穩定,那么將成為AD全球市場有力競爭者。
其次,CM310在時間和進度上已經甩開了同靶點的競爭對手。
在康乃德IL-4Rα抗體CBP-201二期臨床不及預期后,CM310成為了數據優良、進度最快的國產管線,同時甩開了在2022年中旬以后的幾家開展二期臨床的同靶點國產藥物。據CM310開展三期的臨床時間,再結合過去的調研口徑,預計該管線將在2023Q2初兌現三期數據結果,可能在2023年中旬就能提交NDA。
除了CM310之外,康諾亞也布局了其他在AD適應癥有潛力的靶點。
康諾亞的CM326是國內首個申報臨床的TSLP抗體。目前,安進的Tezspire是全球首個上市的TSLP單抗,主適應癥為重度哮喘,由于TSLP抗體對AD、食物過敏、過敏性鼻炎等適應癥也有治療潛力,有分析預測該藥物將在2026年達到20億美元銷售額。
從近期催化劑來看,CM326早在2021年12月進入了臨床二期,按一年的隨訪時間推導,可能有望在近期釋放AD臨床的相關數據,作為國內最快且率先探索TSLP單抗在AD中的效果的管線,二期數據能否確證其有效性,對于CM326未來在AD領域的成藥預期有巨大的影響。反倒是CM326在哮喘領域的成藥性,由于Tezspire上市在前,市場沒有太大的擔心。
康諾亞管線中尤其值得一提還有近期公布一期臨床結果的Claudin18.2 ADC管線CMG901,已公布的一期臨床數據顯示:8例接受CMG901治療的Claudin18.2陽性胃癌/胃食管結合部腺癌患者,ORR為75%、DCR為100%。相比于科濟藥業CT041(Claudin18.2 CAR-T)一期數據的ORR 57.1%、DCR 78.6%,展現出了在胃癌領域的潛在優良的治療潛力(同時4月公布的更全數據中有望評估在胰腺癌中的治療潛力)。更值得注意的是,CMG901是全球首個公布靶點的Claudin18.2 ADC,且進度在國內乃至全球都處于第一梯隊,有First in class的潛力。
除上述三條核心管線外,康諾亞有一款國內進度領先的MASP-2單抗(臨床開發適應癥為IgA腎病)和三款臨床早期的雙抗管線。
綜合看來,康諾亞在管線研發立項和執行效率上有差異于一般Biotech公司,在研核心管線不是First in class就是差異化的適應癥探索研究,充分避免了“落后挨打”和“過度內卷”的情況。
結語:在國內特應性皮炎(AD)領域,康諾亞的CM310和CM326的產品組合,可預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強勁的國產競爭對手,同時2024年CM310的獲批預期,意味著康諾亞將迎來首個產品的商業化時刻。未來,我們有理由對這樣優秀的Biotech長遠表現,高看一眼。
更多醫療健康前沿資訊與分析,歡迎關注@瞪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