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已經過去多年,但“勝通債”爆雷對主承銷商國海證券(000750.SZ)的影響仍未完全消除。
3月8日,廣西監管局向國海證券員工孫彥飛、劉延冰出具警示函,稱二人作為“16勝通01”、“16勝通03”和“17勝通01”(以下簡稱“勝通債”)受托管理人期間,存在未勤勉盡責、未保持職業謹慎的情況,決定對二人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3月10日,銀柿財經圍繞相關事件及后續進展,向國海證券方面求證,截至發稿尚未回應。
銀柿財經注意到,作為一家中小型券商,國海證券的投行業務和自營業務遲遲未見起色,業績仍舊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
承銷債券涉財務造假
2018年,山東勝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勝通集團”)主體評級直接下調四個等級,由AA+調整至A,評級展望為負面;勝通集團賬面現金流僅剩0.53億元,同比驟降91.57%。
2019年勝通集團因無力償還債務向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彼時勝通集團資產總額為86.11億元,負債總額卻高達156.14億元。
后續監管機構調查發現,勝通集團在2013年度至2017年度累計虛增主營業務收入615.40億元、累計虛增利潤總額119.11億元。2021年,證監會依法對勝通集團做出行政處罰和市場禁入決定,并對勝通債主承銷商國海證券、粵開證券以及為勝通集團提供財務審計服務的中天運會計師事務所作出沒收收入和罰款等處罰。
3月10日,銀柿財經對勝通債事件后續處罰對公司的影響、國海證券對自身債券承銷相關業務進行自查或整改的情況,以及對涉事人員的處理等問題,向國海證券方面進一步求證。截至發稿,國海證券方面僅表示已收到問題,尚未予以回復。
根據警示函,在上述事件中,孫彥飛作為國海證券時任勝通債受托管理事務專員,對上述違規行為負有直接責任;劉延冰作為國海證券時任勝通債受托管理事務部門負責人,對上述違規行為負有管理責任。因而二人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
通過查詢中證協官網,銀柿財經發現上述涉事兩名員工均已不在從業人員公示名單中,大概率意味著已從國海證券主動或被動離職。
收入主要“靠天吃飯”
國海證券的日子并不好過。
2022年業績預告顯示,國海證券歸母凈利潤2.49億元,同比下降67.38%。相較于2022年三季報披露的歸母凈利潤3.01億元,國海證券2022年四季度預計虧損約5000萬元。
對于2022年業績下滑,國海證券提及,“2022年受新冠疫情、地緣沖突等超預期因素影響,證券市場主要股票指數震蕩調整,股基成交量同比下降,債券市場波動加劇”“受股債市場震蕩影響,公司證券投資、投資銀行等部分業務收入同比下降,公司整體業績下滑”。
從國海證券2022年半年報來看,目前公司主營業務分為零售財富管理業務、企業金融服務業務、銷售交易與投資業務、投資管理業務、信用業務和研究業務。
其中以經紀業務為代表的零售財富管理業務和以資管業務為代表的投資管理業務在2022年上半年合計錄得收入11.44億元,在當期主營業務收入中占比約68%,這也意味著,國海證券的業績高度依賴受市場行情影響較大的經紀業務傭金和資管利息收入,在業內俗稱“靠天吃飯”。
而在一些體現券商專業化服務能力的業務方面,國海證券則體現出不小的短板。
國海證券的企業金融服務業務對標IPO、債券承銷等券商投行業務,在2022年上半年處于營業成本大于營業收入的窘境;而對標券商自營業務和做市業務等的銷售交易與投資業務,更是出現營業收入為負值的情況。
“勝通債”爆雷余波未了,2022年凈利潤“雪崩式”坍塌,國海證券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