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股市震蕩,熱點題材的輪換節奏不斷加快。有一朋友,老法師,因為看不清短期板塊和個股走向,干脆就大幅降低倉位,并騰挪出其中的一部分做期權去了。因為期權單價便宜,一開始就買1萬張、2萬張的量試試手。當收益和手感上來后,倉位就加上去了。
所幸,這哥們磕磕碰碰,到目前為止總體是賺的。周五晚上聚會的時候,哥們神采奕奕,口氣很大,出口就是一句:作為合格的專業個人投資者,年化收益率必須保證30%+,否則就沒必浪費時間炒股了;直接買只基金,把錢交給別人,自己踏踏實實去上班。在他看來,巴菲特年化20%就能當股神,是因為他管理的資產規模足夠大,單純從數字說比“凡人”賬面多了好幾個零;要是去掉這個N多個零,巴菲特的收益率遠不止20%。
按照這一說法,原來周圍大部分人做得都不夠好,距離“卓越”尚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回去之后,資管君開始思考,到底如何才能做到卓越呢?或者說,距離卓越有多遠?需要克服哪些弱點呢?
2019年A股市場行情好。期間,曉資管基金組合今年以來的收益率約為50%,但仍無法匹及卓越。
其實,早在11月份,組合收益率已經達到了這一標準,但后面犯了三次小錯,算是白忙乎了一個月。
1、在調整中,減倉了科技題材,倉位從滿倉降至20%;
2、20%倉位的科技股調整到50%的傳媒。傳媒股的上漲,資管君雖然押中了,但半倉期間,市況不錯,所以未能貢獻令人滿意的超額收益
3、再度滿倉,傳媒(偏游戲)+新能源車(偏鋰電池)。換倉的首日,就是本周五,市場就出現了跳水,創業板指數從上午上漲變成了收盤大跌1.45%。所以,基金組合凈值短期跌幅加大。
短期適當規避科技,重倉游戲和鋰電池題材——這是曉資管基金組合所做的跨年度的布局。
站在目前的時點,看科技。一年下來,縱然是風口上的豬也都飛了,還有多少科技題材會跌呢。集體上漲過后的科技股,或許可以劃分為四類公司。
第一類,業績差、天花板低的。無前途可言。
第二類,業績已經兌現,且預期打得過滿,產品升級受限的。機會顯然也不大;后面的回調幅度是釋放風險的過程,如果跌得多,或許還可以上車。
第三類,漲得多,有真本事,對它而言,2020年的5G應用還有新機會。這類標的總體回調一下,很快就會上去。
第四類,業績還沒來得及釋放。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因素,但是后面的機會讓人期待。
談及總體策略,一如資管君前幾天在《減持!巨震!情緒波動。。。還能繼續擼科技?》一文中所說,短期,戰術上必須對科技的調整風險引起重視。截至目前,科技股中很多公司預期打得太滿,調整力度估計要超過上一波。但是戰略上,仍舊堅定看好屬于這個時代的科技股的長期機會。
最后說個題外話。馬上,元旦小長假要來了。分不清方向,且風險偏好不高的人,可以買點貨幣基金或者逆回購了。這類標的沒風險,但享受放假期間的小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