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一眾上市公司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有的為了扭虧出售了子公司的股權,有的為了扭虧賣了400套房子,有的為了來年不再虧,一口氣虧光了上市以來所有的利潤,有的又陷入賺一年虧兩年的怪圈……
1月23日,貝因美發布公告稱,公司預計2019年1-12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6500萬元至9500萬元,上年同期為盈利4111.36萬元。其中,預計2019年四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094.25萬元至4094.25萬元,同比變動-17%至211%。
也就是說,剛“摘帽”不到一年的貝因美,又虧損了!
對于業績變動,貝因美這樣解釋到:自2019年三季度以來,公司管理層腳踏實地,戰略性的解決了關鍵原料乳鐵蛋白供應問題,同時通過細分市場產品品類的突破,以及運營情況的持續改善,保持了主營業務收入的逆勢增長,經營效益持續改善。但是,由于這一明顯的改善無法立即消除因新生兒童減少、市場滯漲、原材料漲價以及公司非經常性收益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等因素影響。
曾經的“奶粉第一股”
貝因美成立于1992年,成立之初,貝因美憑借著一款全新的嬰幼兒速食營養米粉快速在中國長三角地區打開了市場。
成立兩年之后,貝因美在中國嬰幼兒速食營養米粉市場超過了美國食品巨頭亨氏,
1995年,貝因美走向了全國。2000年,貝因美收購了吉林敦化兒童營養食品廠,這為貝因美進軍兒童奶粉市場奠定了基礎。
2001年,貝因美正式進入兒童奶粉市場。憑借著“更適合中國兒童體質”的奶粉,產品推出的第一年貝因美營收就突破了一億。
2003年,貝因美擴建杭州工廠,“貝因美嬰童兒童體驗館”全球實驗店在杭州開張。到2006年時,貝因美在中國斷奶期食品市場占有率已經成為第一了。
真正讓貝因美“崛起”的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當時銷量連續14年占據全國第一的三鹿跌下了神壇。同時,全國幾十個國產品牌奶粉被查出不同程度使用了三聚氰胺。但貝因美卻未被查出三聚氰胺。
借著資本市場的東風,2011年,貝因美登陸資本市場。上市的前三年,貝因美凈賺了16億。
什么原因讓貝因美走到今天?
躲過了三聚氰胺,貝因美卻沒能走出自身發展的困境。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貝因美為能迅速占領市場,一方面擴大了經銷商隊伍,另外一方面擴大了線下的直營店以及增加很多業務員。
巨大的銷售成本侵蝕了貝因美的利潤,僅2013年,銷售費用就占到了營收的31%左右。與此同時,公司的董事長也頻繁變更。
根據貝因美公告顯示,公司上市后的三個月,創始人謝宏辭去董事長職務;其后朱德宇接替謝宏成為了貝因美的董事長,但好景不長,他在任職第九個月之后又辭去了董事長一職;
2012年4月黃小強接替朱德宇,2014年1月黃小強又離職了。
2014年至2016年,貝因美的營收從50.49億下降至27.64億,近乎腰斬。且2016年、2017年兩年,公司連續虧損了7.81億和10.57億,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虧損王”。
為了避免公司因為虧損而退市,貝因美開始大力的甩賣資產,其中2017年還出售了位于北京、深圳等地的22套房產,增加利潤1.04億元。
2018年5月,創始人謝宏回歸,當選董事長的當晚,謝宏在朋友圈里寫到:“53歲從頭開始”。在謝宏回歸一年的日子里,貝因美成功“摘帽”。
許多媒體把貝因美“摘帽”的功勞歸功于謝宏的回歸,但貝因美還遠遠沒有走出低谷。
2019年,貝因美二股東恒天然因持股4年巨虧20多億對貝因美表示極度不滿,欲出售手中貝因美的股權,但可惜的是一直沒有接盤方出現。
如今,貝因美再度虧損,等待它的將會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