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周一遭到疫情暴擊,但連續三天反彈讓A股回血不少。
不過,同樣是“跌-漲-漲-漲”的走勢,有的指數還沒有補上周一暴跌的“缺口”,有的指數已經創出新高——
創業板指數今日(2月6日)盤中漲至2014.88點,創下自2016年12月12日以來的三年新高。
創業板指數走勢(2016/12/13-2020/2/6)
數據來源:Wind
我們把七大主要指數(創業板指、中證500、深成指、中小板指、滬深300、上證綜指、上證50)2月3日至2月6日的每日表現做個對比,可以更明顯地看出創業板指數的強勢。
2月3日暴跌時,創業板指數下跌6.85%,跌幅最小;
2月4日至2月6日反彈,創業板指數分別上漲4.84%、3.02%、3.74%,每天的漲幅都是最大。
綜合春節后4個交易日,創業板指數上漲4.38%,其他指數均為下跌。
A股主要指數2月3日至2月6日漲跌幅(%)
數據來源:Wind
創業板指數的表現
為何會如此優秀?
小通觀察到了幾個現象,供小伙伴們參考:
1、創業板的強勢,去年就開始了
下面這張圖,是去年12月至春節前(1月23日)七大指數的表現,白線是創業板指數,和中小板指數幾乎并駕齊驅,遠遠甩開了其他指數。
春節后,創業板指數延續之前的勢頭,繼續大幅跑贏其他指數。
A股主要指數走勢(2019.12.2-2020.1.23)
數據來源:Wind
2、市場風格或已完成切換
不論是A股還是海外市場,大小盤風格總是輪動的,大盤股或小盤股不會一直占優。
把時間拉長,2013年至2015年,創業板迎來一輪大牛市,被封為“神創板”,彼時藍籌股還叫“大爛臭”。
但從2016年至2018年,白馬藍籌股迎來小牛市,而創業板卻度過了非常灰暗的三年。
從2710.30點一路下跌至1184.91點,中間幾乎沒有像樣的反彈。
從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到,代表白馬藍籌股的上證50,同期大幅跑贏了創業板指數。
不少人沒有熬過這段時期,放棄了創業板。
2016年-2018年創業板指(白)vs上證50(藍)
數據來源:Wind
從2019年開始,事情起了變化。
創業板指數從2019年1月初的1201點一路反彈至今天的2014點。
2019年1月至11月,創業板指數的表現已經不弱于上證50 ;2019年12月以來,創業板指數大幅跑贏了上證50。
2019年以來創業板指(白)vs上證50(藍)
數據來源:Wind
3、創業板業績大幅回暖
市場風格的轉換,背后是基本面的支撐。
2011年至2012年,創業板盈利增速逐季下滑,創業板指數也萎靡不振。
2013年一季報,創業板業績見底回升,就此開啟了一輪創業板大牛市。
數據來源:Wind
從2016年中報開始,創業板業績增速不斷下滑,更在2018年四季度創下歷史低點。
相應的,創業板指數在2016年至2018年的表現也萎靡不振。
2019年,創業板業績開始持續回升。
截止2020年2月6日,創業板上市公司已經全部披露了2019年年報業績預告,創業板凈利潤增速達到64.43%,創下了近四年的新高。
有業績做支撐,我們看到了市場風格再度發生了切換。創業板指數大幅反彈。
4、市場情緒站在創業板一邊
相對成交額(一個比值,例如A板塊的成交額/B板塊的成交額)反映了市場資金意愿,也反映了市場的情緒和認可度。
近一段時間以來,創業板與上證A股的相對成交額一路走高,表明市場對創業板的情緒比較積極。
5、寬松的政策環境對創業板有利
這幾年國內的貨幣和信貸政策環境,經歷了從去杠桿到停止去杠桿、再到寬松。
在信貸政策收緊時,小公司和民營企業是受損嚴重的,但在流動性向好時,其恢復的彈性也是最大的。
6、創業板代表更迫切的發展方向
中美貿易協議讓大家明白,硬科技才是中國的最薄弱環節。發展科技成為共識。
疫情讓大家更加明白國民的“痛點”。“鐵公基”越來越被證明不是痛點,國民痛點是“好教育、好環境、 好醫療、房價不能再大漲、優質的公共治理服務、硬科技”。
這些投資領域集中于主板的科技股和創業板。
綜合以上幾點,創業板指數的強勢是不是顯得有理有據了呢?
當然,不少人也擔心創業板指數的估值偏高的問題。
實際上,創業板相對于滬深300的估值水平,目前處于歷史均值以下,創業板估值水平的相對吸引力還是比較強的。
2020年,創業板的表現值得關注。
融通創業板指數基金
基金代碼:161613
參考資料:
銀河證券,《新冠疫情不會逆轉創業板和科技股牛市的9個理由》,20200203
國信證券,《創業板業績增速大幅回升至歷史高點》,20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