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思科技7月24日在互動平臺表示,新能源汽車作為公司的業務發展重心,已圍繞智能座艙,研發、生產中控屏、儀表盤、顯示屏、B柱、C柱、充電樁等模組,與超過30家國內外新能源及傳統豪華汽車品牌建立合作。同時,公司還配合客戶對側窗、擋風、天幕等大尺寸新型汽車玻璃等新產品進行創新優化和驗證。
藍思科技5月3日披露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墨西哥工廠汽車項目下個月即將投產。越南新一期發展的土地已經提前儲備。公司全球化的發展規劃和布局得到了客戶的認可,公司也留有比較充足的現金儲備可用于對未來發展的投資。公司已經和新能源汽車電池的頭部客戶進行接觸,可以為他們生產相關金屬件。
藍思科技5月3日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目前沒有在印度建廠。
藍思科技(300433)4月24日晚間披露一季報,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8.39億元,同比增長5.41%;凈利潤6454.86萬元,上年同期虧損4.11億元。
藍思科技(300433)4月23日晚間公告,公司全資孫公司泰州藍思擬以自有資金和銀行借款的方式投資建設“精密部件生產項目及改擴建項目”。項目預計總投資86.66億元。
藍思科技(300433)2月27日晚間發布業績快報,2022年實現營業總收入466.94億元,同比增長3.15%;凈利潤24.86億元,同比增長20.08%;基本每股收益0.50元。
1月30日下午,蘋果概念股藍思科技觸及漲停,成交額21.56億元。
藍思科技公告,預計2022年凈利潤24.22億元—25.2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22%。經公司財務部門初步測算,計提和轉回減值準備將減少公司當期利潤總額5.04億元。小財注:Q3凈利10.64億元,據此計算,Q4凈利預計16.63億元-17.67億元,環比增長56%至66%。(財聯社)
藍思科技(300433)12月21日晚間公告,公司擬推出員工持股計劃。本次員工持股計劃所持有的公司股份總數預計不超過4252.79萬股,占公司目前股本總額的比例不超過0.86%。(證券時報)
藍思科技披露三季報,公司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23.93億元,同比下降1.13%;凈利潤10.64億元,同比增長7.61%。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7.59億元,同比下降76.97%。(財聯社)
藍思科技消息,9月20日,由南方電網產業投資集團投資的首批用戶側儲能項目——藍思科技(東莞)有限公司用戶側智慧用能項目投產儀式在藍思科技松山湖園區舉行。該項目是南方電網目前最大的光儲一體化用戶項目,也是全國單體容量最大的用戶側磷酸鐵鋰電化學儲能項目。據介紹,我們可以把這個儲能項目想象成一個超大容量的“充電寶”,通過削峰填谷,它在用電低谷時段進行充電,在用電高峰時段進行放電,將為公司每年節省數百萬元用能成本,同時能緩解高峰用電的壓力。
藍思科技(300433)8月25日晚間披露半年度報告,公司2022年半年度實現營業收入為191.83億元,同比下滑10.32%;虧損3.05億元,上年同期盈利23.08億元。(證券時報)
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向藍思科技提問:“據消息報道有手機廠商對供應鏈砍單,請問公司目前是否有收到手機廠商減少訂單通知?”藍思科技稱,公司生產經營正常開展,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項。
5月5日,深圳市藍思系統集成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5000萬元人民幣,經營范圍包含:智能機器人的研發;物聯網技術服務;人工智能應用軟件開發;智能家庭消費設備制造等。股權穿透顯示,該公司由藍思科技(300433)關聯公司深圳市藍思科技有限公司100%控股。(證券時報)
4月23日,藍思科技(300433)披露2021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52.68億元,同比增22.55%;實現凈利潤20.7億元。公司研發支出創下歷史新高,達到21.3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7.97%。公司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00元(含稅)。
藍思科技(300433)4月22日晚間披露第一季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3.34億元,同比下降22.15%;凈利潤虧損4.11億元,上年同期盈利12.06億元。(證券時報)
4月7日,藍思科技(300433)披露《關于變更部分募集資金用途的公告》,擬將“長沙(二)園智能穿戴和觸控功能面板建設項目”投資總額由原來的15.15億元增加至54.06億元。公告顯示,該項目預計2024年底全部建成達產。(證券時報)
藍思科技公告,日前,公司子公司東莞藍思在政府的指導下已解除封鎖,并于2022年4月2日實現全面復工復產,東莞藍思將繼續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持續監測員工健康狀況。(財聯社)
藍思科技公告,公司及部分子公司由于近期國內外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發展,生產經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公司已經采取一系列措施積極應對,疫情對公司經營業績造成的具體影響尚無法預計。(財聯社)
藍思科技在機構調研時表示,公司今年還會進行園區整合工作,降低管理成本,并已著手制定和加快實施生產線自動化技改,提高整個園區和產線的效率和良率,達到增產不增人的目標和效果。同時,加強對勞務中介的規范管理,促使招聘和用工得到高效、有序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