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嘉和是我從一篇公眾號的文章看來的,現在已經想不起來這篇文章寫的是什么了。看完之后我找來這只個股大概看了看,覺得挺靠譜,就先上車了,也是正好趕上市場好,這股就來了一波50%多的主升浪。前幾天中報出來后,也績不及預期,股價三天殺下來20%多,但感覺其行業需求剛剛開啟,未來確定性很大,依然值得關注,或許有不小的空間。所以,本次的研究工作,我也將億嘉和納入了計劃之中。
一、電力行業機器人行業
1、電力行業的寡頭壟斷特征決定了行業發展
既然是電力行業應用的機器人,那么其必然與電力行業本身的周期和政策息息相關。
國內電網(輸電網+配電網)由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以及部分地方性電網企業運營,其中輸電網主要由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進行建設與運營。從售電量占比來看,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合計占比超過75%。
(1) 電力行業發展趨勢
2019年1月,國家電網提出“三型兩網”戰略,“三型”即樞紐型企業、平臺型企業、共享型企業,“兩網”即“堅強智能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以國家電網提出的“泛在電力物聯網”為例,其結構是以信息網絡與平臺化為基礎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和以電網可靠性為目標的堅強智能電網的結合。
南方電網提出的“透明電網”概念甚至還要早于國電的“三型兩網”,是在2018年9月份提出的。
總的來看,兩大電網公司對于行業未來的發展定位是比較明確的,那就是信息化和智能化。以國家電網的“三型兩網”為例,堅強智能電網是基礎,支撐電力系統能源流的安全穩定傳輸,泛在電力物聯網是“神經網絡”,實現電力系統各環節信息流采集和歸集處理,兩網深度融合,實現能源流、數據流和業務流的三流合一,將國網打造成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企業。
這些年來的政策引導方向,也是向智能化和信息化走的。
電力行業長期的發展趨勢方向是智能化和信息化沒錯,但短期來看,還是有些變數。今年1月17日,國電換了掌門人,之后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提法就沒有了,這固然不代表電力的長期發展方向變了,但新的領導可能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布局。
這里我引用“綜合能源服務”和“泛在電力物聯網”真的“涼涼”了嗎?這篇文章的內容來說明一下。
泛在電力物聯網不再是重要戰略
雖然泛在電力物聯網在技術上具備巨大的市場前景。但是作為公用基礎設施企業,尤其是面臨經濟下行,疫情考驗的中國經濟,電網企業面臨降低社會電力成本的巨大壓力。暫時看不到投資收益的泛在電力物聯網離開人們的視線是目前電網現實的選擇。
毛董自2020年1月17日正式官宣上任以來,“泛在電力物聯網”何去何從已經成為業內人士的“熱議”,畢竟這一戰略的去向關系著許多相關企業的業務布局。
然而一個多月以來,不光是“泛在電力物聯網”,“三型兩網、世界一流”這個大戰略都沒有再被國網提及,原因可能有二:
一是疫情當下,國網的主要精力都在全力保障對抗疫情的電力供應,這既是政治使命也是人文使命,作為“人民的電業”,在這樣危急的關頭,容不得半點閃失,而事實也是如此,目前為止,后方的能源供應保障沒有在此一戰中掉鏈子。雙“神山”醫院的能源供應可謂神速。在一線,全民褒揚的是“白衣戰士”,而多數人沒有留意,后方供水供電供氣的保障部隊,也是同樣值得敬佩的幕后英雄。
原因之二可能是新任舵手也在充分考量原有戰略,在沒有摸透國網運營大盤之前,盲目延續戰略或者貿然全盤否定都絕不可能。所以當前最好的狀態就是全員上下“絕口不提”。但“絕口不提”并不代表“按兵不動”,無論如何,國網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是大勢所趨,電力大數據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國網浙江電力最先研究出的“企業復工電力指數”就在近期的復工復產潮中被廣泛應用。所以即便沒有“泛在電力物聯網”這個提法,相信國網在當下或未來都還是會在電力物聯方面有所布局,說“涼涼”了不客觀,但投資的規模和節奏難說,畢竟“泛在”一詞令投資規模和收益途徑有點撲朔迷離。
對此,我覺得也不必擔心什么,因為從宏觀上電力行業的發展趨勢不會有什么變化,同時從微觀角度,億嘉和的中標訂單不斷增長,所以如上面人家所說,“涼涼”并不客觀。
(2) 行業投資周期
從投資額上看,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兩大電網企業在電網上的年投資合計超過5500億元/年,為電網專業服務機器人的發展構建了較大的空間。
根據《國家電網智能化規劃總報告(修訂稿)》的數據,2009年-2020年國家電網計劃總投資3.45萬億元,其中智能化投資3841億元,占比11.13%。根據“堅強智能電網”的建設計劃來看,2016年-2020年智能電網投資1750億元,占比12.5%。趨勢還是在持續提升的狀態,而且實際的投資額往往會比計劃投資額要多。按照中泰證券的預計,2020年智能電網投資額可能會達到1281.5億元。
2、電力行業機器人有望持續受益于電力行業的長期發展趨勢
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的高集中度結構,其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定位和行業投資周期都會極大的影響電力機器人領域,為電網專業服務機器人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根據電力行業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發展方向,傳統的電力運維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智能電網的發展需求了,因此,將機器人技術與電力技術融合,通過智能機器人實現無人化運檢已經成為智能電網的發展趨勢之一。智能巡檢機器人應用于變電站、配電站巡檢領域,能夠有效滿足電網改造中對電力系統提出的智能化、無人化要求,提高其運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在高空作業環節,帶電作業機器人可以實現人機交互,以自動化監控、識別、傳輸、響應、檢修來替代人工,保障人工安全,同時還可以實現不斷電作業,保證電力正常傳輸,成為能源互聯網的重要基礎支撐。
再疊加上中國電力企業每年規模巨大的資本開支,這個細分領域具備著未來幾年業績持續向好的基礎,該領域擁有比較扎實靠譜的中長線投資邏輯。
3、以汽車產業為例,說明電力領域機器人市場的確定性
在西部證券出的《機器人藍海市場先行者,應用升級驅動持續成長》研報中,用汽車產業帶動日本機器人產業的高速發展來類比中國電力機器人市場當前的機遇,我覺得頗有道理,這里將其主要觀點總結如下。
日本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業帶動了日本工業機器人的發展,二者的供需十分匹配,前者對后者起到了關鍵性的孕育作用。豐田、本田、日產等汽車產業鏈的需求在早期階段助力行業起步,并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帶動機器人企業進行海外布局。發展成熟后,多元化下游與本土化產能布局進一步夯實了日本工業機器人的持續競爭力。經歷了60年的發展,日本工業機器人企業誕生了多家大市值企業。其中,FUNAC以超過300億美元市值的體量位居第一。
汽車產業的特點就是高度標準化、投資規模大、龍頭集中度高,與汽車類似的這類產業中,高需求的大型下游企業聚集是發展機器人產業的重要條件。當然,汽車是最適合工業機器人發展的領域,這一點毋庸置疑。其次就是電子電器。
電網作為與汽車類似的高投資產業,國內標準化程度較高、集中度高且發展相對成熟,具備孕育專業服務機器人產業的先決條件,是電力專業服務機器人發展的沃土。
4、電力機器人行業市場空間
電力機器人目前包括巡檢機器人和帶電作業機器人(2019年年底新品)兩大類。
(1)巡檢機器人
巡檢機器人具備經濟性和安全性的特點。
目前,一臺室外巡檢機器人的市場價格約60~70萬元,按五年期保守折舊以及5%的年維修費用計算,年均支出約16萬元。參考2019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萬元/人,對大多數地區而言四個巡檢工人的人工成本高于16萬元/年,巡檢機器人相比于人工具備很強的經濟性。
根據南方電網2018年年度報告,該公司通過在145座變電站配置機器人巡檢等手段,全網電力安全性事件同比下降38%。
注:2019年某次電話會議提到,2020年電力巡檢機器人業務的出貨量較2019年將會有30%的增速,這一指引截至今年7月沒有變化。
變電站智能巡檢機器人:根據國家電網公司制定的發展規劃要求,原有樞紐及中心變電站智能化改造率將達100%。預計至2020年國內110kv及以上的變電站數量將超過30000個。2018年國網對室外機器人統一招標253臺,金額為2.7億元,按照國網與各省網2:1的比例計算,各省網招標金額約為1.3個億;即2018年室外機器人市場空間為4億元,對應智能化改造進度約為1%。若每年智能化改造進度在前一年基礎上提高3%,根據億嘉和室外機器人近三年銷售單價取平均值85萬計算,2019-2021年室外機器人市場需求約為35.7-53.6億元。
配電站智能巡檢機器人:根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2015-2020年)》規劃,到2020年國內配電自動化覆蓋率將達到90%。在此基礎上,我們假設其中20%,即54000座配電站采用智能化巡檢設備,且這些配電站配置機器人的進度在前一年基礎上提高5%,預計2023年能夠完成。按照億嘉和室內機器人近三年銷售單價取平均值60萬計算,2019-2021年配電站室內機器人市場需求約為82.5億元。
隧道智能巡檢機器人: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架空輸電線路難以滿足特定市容市貌的規劃要求,國家電網正逐步建設以電纜隧道為主的城市地下電力輸送通道網絡,但由于電纜隧道內部環境封閉且復雜,人工難以實現全天實時監控,隧道機器人可有效彌補人工的不足,目前處于起步階段。截至2018年底,江蘇省內220kV電纜工程路徑長度約為100km,按照2018年江蘇發電量占全國總發電量比重8.96%匡算,全國電力管廊里程約為1116km。根據產業調研反饋,每4公里管廊隧道機器人預算方案200萬元,配置2臺巡檢機器人和1臺滅火機器人,2018年隧道機器人市場容量為1.2億元,若按照每年25%的進度配置隧道巡檢機器人,以67萬/臺計算,2019-2021年,隧道巡檢機器人市場需求約為4.2億元。
綜合起來,2019-2021年,智能巡檢機器人市場需求大約是139-157億元。
帶電作業機器人:由于帶電作業機器人的市場剛剛開啟,所以這一部分的市場都是券商自己算的,有很多假設。
假設:
全國283個地級市,374個縣級市,1636個縣級市中,保守估計每個地級市、縣級市和縣分別有10個、5個、1個電網作業班組,那么全國有6336個班組;
一個帶電作業班組配一臺帶電作業器人;
一臺帶電作業器能按照300萬計算;
億嘉和于2019年3月推出帶電作業機器人,假設2019年市場滲透率為0.5%,此后每年在前一年基礎上提高4%。
那么帶電作業機器人市場整體約為200-300億元,2022年以后每年可新增銷量1000臺以上,2024年滲透率超過50%。
巡檢機器人未來預計還是以江蘇省為主,再加上一些經濟發展比較好的省份包括安徽、浙江、上海、天津、北京、福建、南方電網。這是因為巡檢機器人設備的屬性決定了,不是每個省都會著急采用巡檢機器人。
而帶電作業機器人是全國性市場。目前江蘇浙江兩個省是主要的客戶,這倒不是因為錢的問題。而是公司和這兩個省交流最多,為了了解他們對產品的想法和需求,前期溝通的非常多,可以說帶電作業機器人產品也是在和這兩個省的共同參與下,一步步做出來的,所以這兩個省對公司的產品都非常了解,因此在產品落地后這兩個省就率先采購了。明年江蘇、浙江兩個地區訂單增速公司內部保守估計在50%以上,除此以外,還會有新的地區出現需求,因為國網層面非常重視帶電作業機器人產品。
上面的市場空間測算來自中泰證券研報。下面我再提供一個興業證券的測算數據。假設 2024年室外巡檢機器人、室內巡檢機器人、帶電作業機器人覆蓋率分別達到26.2%、27.5%、28.1%,預計2020-2024年電力專業服務機器人市場空間合計為 413億元,未來幾年具有較高確定性。
5、電力機器人行業競爭格局
這個市場還處于藍海階段,并沒有太過激烈的市場競爭。
首先,電網系統的技術壁壘很高。電力機器人產品涉及數學、力學、自動化控制、計算機、AI等多學科知識,技術較為復雜。此外,這類產品主要應用于維護電力設備設施的穩定運行,涉及國計民生和社會安全,需要通過權威檢測機構的認證,并要經過一定時間的掛網試運行合格后方可正式入網。因此,在產品質量、技術研發、行業經驗、系統服務等諸多方面對新進者并不友好,所以,行業內競爭對手不多,主要企業有國網智能(前身山東魯能)、朗馳欣創、浙江國自、申昊科技、浙江大立和億嘉和等。
其次,電網系統的商務壁壘很高,即需要企業具有非常強的渠道能力。這是因為電力巡檢機器人在應用研發上需要與下游電網企業深度合作,還有電網系統內部區域發展也并不平衡,再加上電網系統強渠道的采購特征,所以以當前市場上的幾家主要的同行業企業來看,大都在本省具有較高的市場基礎。比如國網智能在山東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億嘉和在江蘇省占有率超過75%,申昊科技2018年在浙江省占比超過71%。
相比于產品成熟度高、行業競爭格局較差、且面臨海外龍頭公司擠壓的工業機器人行業,國內電網巡檢機器人行業目前處于競爭尚不激烈的發展期。從行業主要競爭對手對比來看,億嘉和盈利能力處于行業中樞水平以上,維持著60%以上的毛利率。所以,下面這個市占率排名雖然有多有少,但至少最近兩年沒什么大的意義。
注:目前,國內主要的電力智能巡檢機器人生產企業約10家,其中國網智能的產品研發最早,由國網山東電力公司在山東電力機器人研究中心的基礎上建立。除國網智能外,其他生產商主要分為兩類:
1) 專注于電網巡檢機器人并在相關產品上延伸的企業,如億嘉和、申昊科技、七寶機器人等;
2) 從主營業務延伸到電網巡檢機器人的企業,如國自機器人(主營物流AGV)、科大智能(主營工業機器人集成)、許繼電氣(主營電氣設備制造)。
綜合來看,電網系統的寡頭壟斷特征和未來發展的方向奠定了電力行業服務機器人行業的長期向好的持續性,整個電力行業服務機器人的市場規模非常廣闊,而更重要的是整個市場還處于一片藍海之中,包括巡檢機器人在內的細分領域都沒有很激烈的市場競爭,更不要說帶電作業機器人這種新興的細分領域了,未來真的有希望成長為千億規模的大市場,就像汽車產業之于工業機器人行業的帶動作用和快速發展那樣。
后市展望
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國家強大不僅僅需要國防軍工的強大,前沿技術,半導體、芯片、5G的發展更是迫在眉睫,因此疊加了科技概念的國防軍工股也備受市場關注。篩選出一只最有望爆發的龍頭標的,中報業績大超預期,題材正宗,并且疊加了國產芯片、5G等多個熱點題材,屬于大資金青睞的類型!業績實現三連增,股價在低位,屬于機構和游資都偏愛的類型,達到“強烈推薦”等級。在近幾個交易日中,已經受到資金介入,并且龍虎榜出現知名游資的身影,目標空間50%至少,想要具體了解的朋友可以打開下方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