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了一茬又一茬”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我們歷史長河,有這樣一個現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它是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局勢需要
例如周天子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為列國諸侯,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為附庸,最終分了共71國。
正因為這次周天子的分封
讓周朝延續了800年之久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國之間的親情和子臣關系越來越淡薄,各方為了利益開始了相互的蠶食
到了戰國時期,只剩下7個大國相爭,最終由秦始皇統一了天下,此為“合”
歷史發展到明朝,朱元璋創建大明
朱元璋認為宋、元的滅亡原因是朝代后期宗室衰弱,一旦朝廷有難,無援可求。
因此朱元璋再次想到了“分”
分封自己24個兒子和一個孫子為各地藩王,一起擁兵捍衛其朱家王朝的穩固傳承,然而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用心良苦的制度最終成就的卻是兒子朱棣的造反。
分分合合在歷史上不斷上演
伴隨的是不同的朝代發展背景需求,成就的是各方“利益”的再次分配
“分”或者“合”同樣在我們股市,也被資本市場利用得不亦樂乎,每一次的所謂分、合背后其實都是利益
就在上周國聯證券和國金證券丟出了一個合并消息,很多人已經預測復盤后開始多少個一字漲停板了
回想當年中國神車的合并,股價從不到5元一路漲到最高38.54,多少不同的人從中不同的方式狠狠割了韭菜,最終留下一地雞毛股價回到原點。
與此同時,另一邊又有人玩起了分拆上市:
如果說子公司是優質資產,那么之前買入美的的股民其中也包含了對子公司的看好,你今天說剝離就剝離,讓原股民情何以堪?
如果說子公司不是優質資產,那就肯定不可能掛牌上市,所以這又不成立。
假如分拆這么好玩,那大家都可以1生2,2生3,3生4……,剝離一次割一次韭菜,最終原來那個1剩下一個空殼了怎么辦?
對于當局者,他們有各種理由冠冕堂皇地告訴你
之所以要“合”,因為可以做大做強蕓蕓
之所以要“分”,有助于提升集團整體盈利水平
反正好壞都是他們說了算,最終1+1到底是等于2?還是3?或者只是等于一個加粗的“1”,誰會在乎?
反應在資本市場只有贏家和輸家
贏家是誰?——先知先覺
輸家又是who?——后知后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