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條利空籠罩軍工股,那就是目前投資者擔心在全面備戰能力建設背景下,軍品放量集采后是否會出現大幅降價的風險,就像"醫藥帶量采購",被大幅砍價80%嗎?
很多醫藥公司因為帶量采購,股價大跌。我們以樂普醫療為例,支架的帶量采購,讓價格下降了93%,樂普醫療的市值也從800多億降至如今的500多億,市值蒸發300多億,股價近乎"腰斬",現在還在下跌,可見樂普醫療真的是"太難了"。
要是軍工也會按照主線醫療的降價幅度,那么股價也漲不了了!
券商的看法
國盛軍工團隊:認為軍品降價是客觀存在的,某些大類軍品放量集采降價也是在預期之中的,關鍵是看企業在軍工產業鏈,上是否擁有核心競爭力及卡位,是否擁有成本轉移能力,以致于不受降價影響。受降價影響比較大的企業是:競爭力差( 如渠道型企業)或者競爭格局差的企業,而且依賴于單一型號單一客戶的企業影響或較嚴重。他們會受到下游的成本轉移但是又不具備向上游壓價的能力。而擁有備核心競爭力和卡位的企業更能充分享受到未來軍品訂單高增長的紅利。
擁有核心競爭力的行業有:
軍工主機廠:擁有稀缺或者壟斷性的總裝產業地位,向上游成本轉移能力強。這些企業能夠獲得高增長,競爭格局很好能充分享受到軍工高景氣度。如:航發動力(發動機唯一總裝廠 )、中航沈飛(殲擊機唯一上市公司)、航天彩虹(無人機+導彈總裝)、洪都航空(教練機+導彈)、中航西飛(運輸機)。軍工上游電子、材料中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以軍工電子元器件為例,一直執行的是招標采購,市場化競爭充分,逐年降價也是事實,但是新產品補充疊加放量采購規模效應毛利率反而會有所提升。這類企業往往競爭格局較好(軍工體系的壁壘優勢導致新進入者較難)、下游較為分散且不受單一型號影響、在產業鏈上具備市場化競爭能力。
軍工電子:紫光國微、振華科技、火炬電子、睿創微納、上海瀚訊等;軍工材料: ST撫鋼、應流股份、中航高科、西部超導等。
軍工的核心邏輯
軍工指數創新高邏輯:
1)本輪上漲是有國防科技產業高景氣確定性做支撐,需求確定性高;
2)供給側,十三五期間我國很多重點裝備從無到有,按照軍工產品生命周期,目前我國重點裝備型號已進入產能快速爬坡階段;
3)需求天花板上移,國產替代趨勢確立和小核心大協作產業組織模式變革,導致越來越多的市場開放給優質企業,帶來更多的可持續成長。
4)戰略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防軍工是"大國掰手腕"的重要利器,十四五規劃中"2027年建軍百年奮斗目標"的提出擲地有聲。
軍工中的消費品
其中,航空(軍機和發動機)、導彈是最好的賽道(材料、器件等不構成賽道,跟著細分賽道向上挖即可)。
導彈。
景氣度:
十二五是艦船裝備(艦船建造高峰期進入下半場),
十三五是航空裝備(以三代、四代機為主的機型處在交付高峰期),
十四五導彈裝備景氣上行的概率更高。
導彈由戰斗部、彈體結構、動力裝置與制導系統組成。
市場:即戰術上,現代戰爭已經不是二戰時代的大面積火力覆蓋方式,精確打擊已成為重要手段,導彈在未來戰爭中的需求更為迫切。
例如制導導彈,美軍使用量已從1991年的8%上升至2003年的60%以上,預計21世紀20年代使用量將持續顯著上升,占據消耗武器的主導地位。
主戰量產配套與消耗品補庫存雙輪驅動,是導彈產業的兩大驅動因素。
技術更迭角度,飛機、艦船等實質是導彈武器平臺,目前以20系列為代表的新型航空裝備等正處于列裝高峰期,需要大量裝備更先進一代的導彈武器與新型平臺進行戰斗力匹配。
消耗角度,2018年槍彈、炮彈、導彈消耗分別是2017年的2.4倍、3.9倍、2.7倍。
尤其是導彈的消耗屬性,或可相對于飛機艦船等享受更高的估值溢價。
軍工行業是典型的To G行業,下游僅是200萬的軍隊人口,如坦克、飛機、艦船等裝備列裝空間實質是不斷被壓縮的,這些方向更多是看例如20系列四代機等新型號裝備列裝帶來的結構性機會。
而導彈類武器,一方面在飛機、艦船上的價值占比很大;另一方面是消耗品,不受到軍隊人口數量的局限,市場空間、增速都更為可觀,需求景氣周期更長。
我國在航天科工、科技兩大集團帶領下,精確制導武器水平處于全球領先水平,最新研制的東風-17常規導彈、長劍-100巡航導彈、東風-41核導彈等均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建議投資者關注如下產業鏈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