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軍工板塊連續爆發,逾25只股票漲停。
其中,威海廣泰二連板,創造了一年以來的新高。
威海廣泰在8月30日公布的三季報業績預告中,披露預計盈利2.5億到3.21億,同比大增40-80%,主要原因是軍工訂單增長所致。
那么看似基本面平平的威海廣泰,為何突然在軍工領域爆發業績呢?
一
軍工崛起!
威海廣泰是中國最大的空港地面設備生產商,大家平時在機場看到的擺渡車、消防車、食品車之類的產品,大部分是由這家公司生產的。給大家的印象就是一個傳統的制造業公司。
在此前的資本市場中,這家公司也跟風做了一些并購重組的動作,但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公司也為這些年的并購付出了代價。
公司針對全華時代于 2016年、2017 年分別計提商譽減值準備4116.25 萬元、9507.90萬元,嚴重影響了當年凈利潤。
在資本市場低迷,公司經營凈利潤連續三年下滑,2018年公司董事會決定調整經營班子,由公司創始人李光太的兒子李文軒出人總經理,全面掌管公司業務。
在此背景下,在民航領域浸淫二十余年,一直在上市公司體外創業的"少帥"李文軒回歸威海廣泰,子承父業,肩負重任。
李文軒回歸后,對威海廣泰的業務結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重整,在主業基礎上,拓展利潤率更高的軍工領域,2018年業績實現了爆發性增長,威海廣泰歸母凈利潤為2.16億元,同比增長137%。
2019年仍然延續良好的增長勢頭,不斷獲得軍方訂單,3月27日公司公告中標軍方無人機2287萬元,4月1日公告中標軍品消防車2.85億元,8月23日公告獲得軍方連續三年不低于2000萬元的特種設備訂單。
少帥李文軒執掌公司一年以來,交出了滿意的經營成績單。少帥李文軒到底有何能量帶領威海廣泰走出經營拐點?
二、
少帥出山!
李文軒,1970年12月出生,1991年畢業于蘭州鐵路學院,1996年,李文軒一手創立了廣大航服,專門做飛機地面設備維護養護服務,直到現在已經23年,廣大航服有能力承接整個機場國內外的所有品牌一站式的維護保養服務,并在這個領域作到一家獨大,公司在全國有40多個事業部,遍布各省。作為威海廣泰的參股子公司,廣大航服多年來為威海廣泰貢獻著穩定的營收,2018年廣大航服營收約1.7億。
廣大航服公司為航空地面設備廠家提供很大的支持,因為廠家在全國鋪開這么一個售后網絡,那成本費用是極高的,因此各廠家對廣大航服依賴度極高,導致后者基本壟斷了該領域。
李文軒在民航領域錘煉多年,執掌廣泰可謂二十年磨一劍。
由于李文軒在民航積累了大量的資源和管理經驗,和威海廣泰的主營業務形成無縫對接。
首先,從市場來說,李文軒帶領市場團隊有了突破性進展,和國內三大航空公司都建立了一個長遠的業務聯系,銷售上實現了突破。
截止2019年 5 月 15 日,公司累計中標及直接簽訂合同金額合計 9.57 億元,同比增長 39.15%。
其次,從技術研發的角度,李文軒回歸之后也是帶領技術團隊,開展了精細化設計工作,大量的采用新的工藝,新的裝備,對生產效能進行了大幅度提升。
比如機場我們常見的食品車,以前的食品車是三明治結構,使用一定年限后,耐腐蝕能力比較差,保溫效果也比較差,航空公司向公司提出這個痛點需求之后,李文軒主持采用新型的工藝和復合材料,一舉解決了這個痛點,現在這個產品已經批量地供給向南航、北京大興機場等,客戶反響非常好。
在管理方面,李文軒在生產上大量的采用自動化,電氣化的設備,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來提高質量保證質量,使質量控制,生產控制更加平穩,效率更高。
就是靠這種在細節處下功夫,在質量上見真章,在服務上顯誠意的精神,李文軒為公司帶來一個多億的新訂單,產品遠銷非洲、南亞,在國際市場上也開始有了足夠的競爭力。
2018-2019 年,公司在空港設備市場取得巨大突破:一是突破三大航空公司市場,與首都國際機場簽訂大型設備訂單,與大興機場簽訂大批量訂單,東航、南航訂單也大幅提升,公司產品得到國內大型航空公司和機場的認可;二是智能化新技術及電動產品進入批量銷售階段,協助推動國家"藍天保衛戰"機場設備電動化的實施進程,參與多地空港設備"油改電"推進工作。
三、
威海廣泰的未來!
目前李文軒的目標是繼續穩定住威海廣泰的空港裝備龍頭老大的地位,并將國內市場現有的40-50%市場占有率提高到70-80%。
此外李文軒還為公司確立了"雙軍工 一主業"的定位,空港、消防、無人機三翼齊飛。可以看出,(1)公司2019 年上半年訂單增加,隨著競爭力的提升,毛利率有望繼續回升;(2)消防業務銷售網絡優化完成,市場占有率逐步提升;2019 年首次大批量進入軍用裝備市場,獲 2.85 億元采購合同,促進公司進一步做大做強軍工業務和消防產業;(3)軍用無人機產品成熟,軍方訂單持續增加;實戰化訓練強度及頻率加強,靶機消耗擴大,為公司無人機業務帶來長期業績支撐。
如果說李光太白手起家,從無到有,締造了一個空港裝備板塊龍頭,那么李文軒就是從有到全,從全到優,把民族裝備行業作出國際競爭力,以此實現產業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