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sukte"><source id="sukte"></source></b>
      1. <b id="sukte"></b>
      <b id="sukte"><tbody id="sukte"></tbody></b>
    1. <source id="sukte"><menu id="sukte"></menu></source><b id="sukte"><small id="sukte"></small></b>
      1. <u id="sukte"><address id="sukte"></address></u>
          <source id="sukte"></source>
        1. 巴菲特說投資第一原則是"不要虧損",然而他也虧了好幾次


          巴菲特是全球著名的投資家,價值投資大師。 2018年2月28日,《2018胡潤全球富豪榜》發布,87歲的沃倫·巴菲特保持第二位,財富增長31%,成為越過1000億美元大關的第二人。

          巴菲特投資規則里有這么兩條:第一、絕對不要虧損、規則二,千萬別忘記規則一。我年輕的時候覺得好有道理啊,但是要怎么做到呢?難道他就沒有虧損過嗎?難道他買進的股票就立刻漲嗎?

          如果按照股價低于買入價就是虧損的話,可以說巴菲特的兩條規則完全是騙錢的雞湯。

          案例一:巴菲特的愛股富國銀行。

          1989年巴菲特在銀行業陷入困境的時候,買進約85萬股富國銀行,每股買入成本約70美元,市盈率7倍,市凈率約1.5倍。1990年,股價大幅下跌,巴菲特買進400多萬股買入成本55美元每股。注意,持股1年后股價已經下跌22%了,虧損額超千萬美元。

          這還沒完,直到1992年,巴菲特依然持續買進富國銀行,而且買入價依然低于70美元。直到1993,富國銀行股價飆升巴菲特股票才轉為盈利狀態,盈利約1倍多,年均20%上下。也就是說,巴菲特這筆投資持續虧損三年。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我認為現在完全可以投資國內的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等國內銀行市盈率也不過4、5倍,市盈率早就跌破1了,如果持有3年我認為大概率盈利也能超過一倍。

          老巴這筆投資好像并不是很精彩啊!巴菲特完全是靠常見的攤低成本+死扛兩招,熬過大跌,最終盈利,而且經常用浮虧不算虧來安慰自己。如果是一般人的話,大概率在盈利之前就賣出了,而且漲以后還要感慨一句:"哎呀,你看我多倒霉,一買就跌,一賣就漲"。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案例2014年致股東信里巴菲特自爆投資英國著名零售上市企業Tesco的經歷:2012年前,老巴花了23億美元買進了Tesco公司股票4.15億股,2014年清倉,虧損合計4.44億美元,虧損幅度近20%。并在此發出了他那句著名的感慨:如果你在廚房里發現了一只蟑螂,伴隨著時間的流逝,你一定會更多的蟑螂。

          Tesco是英國股市的藍籌股,國內這兩年也有很多藍籌股暴雷,比如說康美藥業、康得新。看來投資藍籌股也是有風險的,這種風險連股神也避免不了。

          這兩個案例是徹頭徹尾的虧損。巴菲特怎么解釋自己的絕對不要虧損呢?其實這只是我們理解的錯誤,巴菲特從來沒有吹噓過自己永遠抄大底,永遠買了就賺,永遠沒有判斷錯誤的時候。巴菲特所說的虧損和炒股人士"股價低于買入價"的虧損完全不同。

          那么巴菲特如何看待投資的虧損呢?

          首先,關注的是企業而非股價。假如我們經營的是一家飯店,飯店的盈利由營業額和成本所定,營業額超過成本即為盈利,營業額低于成本才是虧損。投資者的決策,應該取決于企業未來產出是否能超過成本以及增長幅度,而不應該是股價。

          基于此,投資者應傾向于選擇那些穩定行業,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企業,以便于自己有能力估算出其內在價值。只有估算出企業的價值才能在市場報價的時候確定自己是不是有便宜可撿。

          第二、一旦發現自己對企業的價值判斷有誤,企業的價值低于付出的價格,就產生了巴菲特所說的虧損。巴菲特雖然被稱為股神,但他并不是真神,一旦犯錯應該立即止損,在錯誤的路上即使奔跑也沒有用。

          這里記住,虧損并不是股價低于買入價,而是企業價值低于買入的價錢,所以最終的做決策還是你對企業價值的判斷能力。

          如果企業的價值高于買入的價格,比如說富國銀行,即使股價下跌也不應該拋棄你的股票而且還可以趁低再買入,攤低成本,以便在后期上漲時獲得更多的回報。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華盛頓郵報。

          1973年,華盛頓郵報深入挖掘報道"水門事件",通過秘密線人對這起丑聞進行了大量報道。尼克松領導的白宮在五角大樓文件事件上已經與華盛頓郵報結了梁子,這次使得華盛頓郵報的兩家電視臺失去了執照。再者,1973年正是熊市開始,標普500指數當年下跌了14.8%,華盛頓郵報的股價一路暴跌。

          1973年5月份,巴菲特開始買入華盛頓郵報的股票,開始一共買入了23萬股,之后給凱瑟琳寫了封信。凱瑟琳由于害怕失去控制權,對惡意收購很敏感,在上市時已經將股票分為兩類,其中B類股票沒有投票權,凱瑟琳持有A類股票。1973年底,又購買了一批股票,總持股數為93.4萬股B類股,占公司12%的股份,買入均價為11.3美元,總購買價為1060萬美元,并與凱瑟琳簽了書面協議,在未得到凱瑟琳的同意下不再購買該公司股票。

          在1974年,美國股市開始崩潰,標普500指數下跌了26.4%,華盛頓郵報的股價也大幅下跌了約25%,巴菲特持有的股票市值從1060萬美元減少至約790萬美元。

          巴菲特在1985年的致股東信中,詳細闡述了他購買華盛頓郵報的原因。在1973年他購買期間,華盛頓郵報的總市值約8800萬美元,當年公司凈利潤約1330萬美元,市盈率6.61倍。巴菲特認為,報紙類公司具有經營壟斷性,具備持久競爭優勢,根據未來現金流折現的價值估算方法,該公司內在價值約為4億到5億,但市場價格當時不足1億美元,具有非常大的折扣和安全邊際。

          到1985年底,巴菲特當初以1060萬美元購買的華盛頓郵報股票市值已經大幅躍升至2.2億美元,總收益率約為21倍,年均復合收益率約為28%。

          所以,我們看投資有時候是反人性的。否則市場就不會有那么多人賠錢。投資這條路要說難也是真難,第一,投資需要我們穿透股價的干擾,關注企業的內在價值,而不能讓股價的波動影響了我們的情緒和行動。第二、需要我們看懂企業,能計算企業的價值,否則投資就是聽天由命。


          好了,以上是本期的內容,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擊關注,下次我們講講什么是企業的內在價值。

          —————— 分享 ——————

          評論 1

          • 大運7499 2020-01-18 23:41

            翻譯過來是不是:先投資風險最低的,再想收益。 因為銀行股息高,風險低

          熱門股票

          1. <b id="sukte"><source id="sukte"></source></b>
              1. <b id="sukte"></b>
              <b id="sukte"><tbody id="sukte"></tbody></b>
            1. <source id="sukte"><menu id="sukte"></menu></source><b id="sukte"><small id="sukte"></small></b>
              1. <u id="sukte"><address id="sukte"></address></u>
                  <source id="sukte"></source>
                1. 亚洲欧美婬色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