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泰生物又又又漲停了,什么情況,什么原因?這個股票大家第一印象必然是"一簽十萬",這一只股票是4月29日上市,一共走了27個一字板。它憑什么27個一字板?原因大概是兩個
1它雖然只是疫苗領域的后起之秀,卻又是國內化學發光試劑行業龍頭和體外診斷國內先鋒
2它擁有2價HPV疫苗的市場供應
前者就是醫療器械中"體外診斷"所需要用到的材料,后者HPV疫苗也就是疫苗了,而且這疫苗還是國內獨家,也因此萬泰生物走出了今年迄今為止最長的連板——27連板。
那么,今天萬泰生物的漲停呢?按照慣例——前面連板高度這么多,現在打開了,也應該下跌了啊。
我們分析熱門股,特別是市場當日帶動整個行業走強的上市公司。其核心從來都不僅僅是為了蹭一次熱點,而是為了幫助大家理解整個行業脈絡,達到投資過程中短期機會參與以及長線價值認可的目的。
這主要還是因為美國昨天的二次感染情況,這個情況如何呢?
美國多個州新增確診病例大幅增加,第二波YQ苗頭初現,美股應聲暴跌,道指跌逾千點。但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卻表示,美國不能再因疫情而"關閉"經濟,7月將有超過1萬億美元的救援資金流入經濟。"我們不能再次關閉經濟。我認為我們已經了解到,如果關閉經濟,將會造成更多的損害,不僅僅是經濟損害。"姆努欽一直是特朗普政府就援助計劃進行談判的關鍵人物,姆努欽表示,病毒檢測和接觸者追蹤技術的改進以及足夠的醫院容量可以被解決某些區域新增感染人數增加這一問題。
給大家總結一下,這個新聞材料的兩個重點:
1美國感染人數過200萬,但是美國不打算隔離,造成"關閉"經濟,美國人依然可以自由流動;
2病毒檢測的技術改進促進了感染人數增加,主要就是體外診斷的方式增加
那么,我們把這個整理一下——為了經濟,美國不去隔離,那么就有更多的美國人四處流動,體外診斷技術的增加使用就導致更多的美國人被檢測出來;被檢測出來以后,美國人繼續不隔離,然后更多的美國人被感染。
這么來看,我們先了解一下體外診斷是什么意思,為何在這一次YQ之中,它是如此重要。
體外診斷,即IVD(In Vitro Diagnosis),是指在人體之外,通過對人體樣本(血液、體液、組織等)進行檢測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進而判斷疾病或機體功能的產品和服務。
給大家簡單解釋一下,也就是把大家的體液提取出來,然后放在專業的試劑盒里面分析判斷是否患病。比如說這一次YQ,就是抽血以后去驗血,通過試劑盒里血液的變化情況判斷屬于陽性還是陰性這一方式抽查是否患病。
體外診斷產品主要由診斷設備(儀器)和診斷試劑構成。
診斷設備,比如華大基因的檢測盒;那么,診斷試劑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漲停的萬泰生物還有新產業的所屬領域了。
這就是體外診斷的基本概念,但是作為一個行業,其產業鏈遠遠不止如此簡單。
按照檢驗原理或檢驗方法,體外診斷主要分為生化診斷、免疫診斷、分子診斷、微生物診斷、尿液診斷、凝血診斷、細胞學診斷等,其中生化、免疫、分子是體外診斷主要的三大領域。目前臨床上80%以上的疾病診斷都依賴體外診斷完成,可以在疾病預防、篩查、診斷、監測、指導治療、預后判斷的全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產業鏈來看,體外診斷的診斷試劑上游原材料主要是抗原、抗體、酶、微球等,診斷儀器的上游原材料主要是電子元器件;下游則是體外診斷流通市場,通過醫院檢驗科、體檢中心、防疫站等最終服務消費者。從上下游供需端來看,診斷行業的上下游議價能力均較弱。在新醫改背景下,特別是醫保局控費政策持續推進下,檢驗價格下降,推動醫療機構基于成本壓力外包動力進一步提升,或通過醫聯體實現規模效應;生產商、經銷商、第三方醫檢機構均以不同方式介入檢驗科,以協助醫療機構控費降本,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尋找自身商業模式(共建參與、特檢參與、打包采購、實驗室質量體系建設)。幾家頭部的獨立醫學實驗室企業經過前期大范圍的跑馬圈地,已經初步建立覆蓋全國的實驗室網絡,規模化效應將在這個過程體現逐步明顯。
再次細分總結一下,體外診斷產業鏈的分布:
上游:抗原、抗體、酶、微球、NC膜電子元器件
中游:產品:診斷試劑,診斷儀器
下游:流通
國內IVD市場處于快速發展紅利期,隨著方法學的不斷迭代和診斷需求的持續擴張,進口替代水平低/創新類IVD產品將持續放量,其中免疫診斷、分子診斷和POCT細分領域將保持快速增長。2018年中國體外診斷市場中,免疫診斷、分子診斷和POCT占的份額分別為35%、23%和12%,三者累計占比達到70%。
近年信息技術、大數據、云計算和互聯網+逐步的加強與各個行業的交互和融合,也在顛覆各個行業的發展模式。IVD產業傳統的經營模式是通過銷售儀器和試劑產品,提供醫學檢測服務和實驗室解決方案獲取利潤,未來IVD產業發展也將迎來重大的變革。
未來云智能化以后,IVD企業將不是賣產品和服務,而是賣云端。產品和服務將只是終端數據的采集器,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這些采集的數據被傳到云端成為珍貴的數據資產。而未來的產業領袖將是通過信息化和數字化的手段,把全球的產業資源整合在一起。
從產業鏈的分布來看,本文討論的三只股票都是產業鏈的中游:診斷試劑:萬泰生物,新產業
診斷儀器:華大基因
那么,隨著以美國為主的國家二次感染越來越嚴重,以及歐美國家不隔離的政策,可以想象今年整個下半年的體外診斷需求依然很高。而且,我們放開短期這一YQ沖擊的影響,整個體外診斷也是屬于上升趨勢的成長行業。
那么整個體外診斷產業鏈,除了這些強勢個股引領之外,還有哪些個股具備同樣的市場關注度呢?
1 免疫診斷
這是未來 體外診斷市場的主流方式,目前化學發光這種方法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免疫診斷市場的50%,未來會進一步擴大,高端市場三甲醫院主要被外資占領,國內企業只能往二線醫院,基層醫院市場滲透,所以需要找又進口替代優勢的公司,這個賽道選擇以化學發光作為主力產品的企業。
免疫診斷應用領域:
傳染性疾病,內分泌,腫瘤,血型,乙肝,HIV,毒品
代表企業:新產業,安圖生物,邁克生物,均是以化學發光為主要產品
2 分子檢測
這是IVD領域增長最快,也是技術壁壘最高的子行業,全球平均增速為12%,中國達到24%以上,2019年國內市場規模90億,以后市場份額也會越來越大,2018年市場份額超過30%。
分子診斷應用領域:
基因圖譜/測序,病毒檢測,藥物篩選,新藥開發
3 生化診斷
市場份額越來越小,2018年下降到了10%。
代表企業:九強生物,迪瑞醫療,邁克生物,美康生物生化劑業務規模大,其中九強,迪瑞以生化檢測為主。
4 獨立實驗室
產業鏈下游最有吸引力的是獨立實驗室,實質是醫學檢驗專科醫院,屬于需要醫療資質的現代醫療機構,消費者具有重復消費性,業務穩定,現金流充裕,稅費較低。美國獨立實驗室的市場占檢測市場35%,2014年規模為550億美元,國內第三方實驗室收入規模只有70億,占醫學檢測市場4.8%,未來增長率在35%-40%,到2020年占醫學檢測市場份額7%-9%。
發展趨勢:1 和醫療機構融合發展,托管共建,2 已經完成全國布局的更有競爭力,3,行業增長驅動力來自醫療機構的擴張,對存量醫療機構的滲透融合,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新技術帶來新的檢測市場
代表企業:迪安診斷,邁克生物,美康生物
5 POCT
無需中心實驗室,直接在患者身邊檢測,可以同時適用于醫院和家庭市場,其特點是便攜式小型設備,雖然沒有醫院大型專業設備那么精度高,但是便宜,適用于各種場景,尤其因為基層醫院醫療設施嚴重缺乏,分級診斷的大背景下,POCT會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國內年增速20%,全球市場規模大概100億美元。
應用領域:心臟標志物,血糖,血壓
以上內容為北京中和應泰財務顧問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劉曉梅(證書編號A0150618080001)老師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