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公布2020年中期業績。單從業績情況而言,報告期內:
- 1、實現歸母凈利潤687億元,同比下滑29.7%;扣非歸母凈利潤687億元,同比下滑21.2%;
- 2、歸母營運利潤743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壽險及健康險同比增長6.6%;
- 3、新業務價值310億元,同比下滑24.4%;
- 4、集團內含價值為12571億元,較年初增長4.7%,其中壽險及健康險較年初增長6.3%。年化總/凈投資收益率為4.5%/4.1%,同比下滑1.1%/0.4%;
- 5、中期每股股息為0.8元,同比增長6.7%。
中國平安披露半年報后,評價差距較大,在財報后的第一個交易日,中國平安的股價表現亦較為平淡,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中國平安的這份半年報,對于保險上市公司,又該重點哪些?
一、不能僅看凈利潤,更注重保單情況
中國平安整體上應稱為「中國平安集團」,其中不僅有傳統壽險、亦有銀行、資管、信托、科技等業務,其中,傳統壽險業務貢獻了平安集團大部分的收入和利潤,以半年報為例,壽險業務的凈利潤占集團利潤的66.25%,而壽險業務的營運利潤則占集團總營運利潤的68.80%,因此,分析中國平安的半年報,需要主要從壽險的角度入手。
然而,參照中國太保等案例,發現即使營運利潤出現增長,如2020年中報,中國太保的營運利潤174.28億元,同比增長28.1%。期末集團內含價值4304.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7%,其中集團有效業務價值1982.4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7%,然而股價表現并不樂觀:
在業績持續好轉的前提下,股價卻大跌,其實這是對保險公司的收入確認方式較為模糊所導致,那么,因為保險企業未來的收入利潤并非像傳統企業那般,當期的收入利潤在當期確認,僅有當期的收入利潤所決定,險資企業該如何研究利潤情況?
二、新單業務下滑意味著什么
壽險新單屬于非常重要的收入,其代表著新業務價值,通常來說
- 1、有效業務價值(Value of In-force Business,VIFB)指的是現在所有已經生效的保單,他們以后所能產生的利潤折現到現在的總和。
- 2、新業務價值(New Business Embedded Value,NBEV)指的是最近一年新簽的保單,未來所能差生的凈利潤折現到現在的價值。所以,從保單的價值上,可以理解為有效業務價值是存量,新業務價值是最近一年的增量。
用一個基礎的模型指示:
- 1、新單的業務價值連續10年保持10%的增長;
- 2、新單的價值按20年貼現;
- 3、投資收益假設率也是5%;
- 4、第11-40年,新單業的業務價值按每年10%進行衰退;
那么一家壽險公司的利潤分布則為,折現利潤將在第16年出現高點,隨后逐年下滑:
存量保單和折現出來的利潤演化則如下圖:
因而新單一旦持續下滑,意味著未來的可預期利潤會相對減少,回到平安的財報,可知:
上半年NBV同比下滑24.4%。規模和價值率同比均有所下滑:新單保費862億元,同比下滑10.9%,這不可避免的使得市場對平安未來的業績增長產生質疑,其中有部分原因是,險種結構發生變化:
- (1)受疫情影響價值率最高的長期保障型產品新單規模不可避免縮減,占比同比下滑8.9%,但價值率逆勢提升7.1%至104.4%;
- (2)長交保障儲蓄混合型業務大幅增長,新單同比增長3.65倍,占比提升39%至47%,但價值率同比下滑8.3%;
- (3)另外,短期險價值率大幅提升13.9pct至57.5%。
對于長期投資者,考慮目前壽險改革的態勢,自2018年以來平安代理人增長乏力,規模縮減,主要是因為壽險代理人這個群體難以不斷提高收入,因此,中國平安便在壽險結構上不斷發力,期望通過綜合金融+高價值險來全面提升代理人群體收入,截至報告期末,代理人規模114.5人,較年初減少2.2萬人,下降1.9%。但第二季度以來,增員環境已有改善,報告期末人力規模較1季度末增加1.3萬人,上升1.2%,
因此,這份半年報最終告訴我們:能賣出新保險才是王道,整個上半年確實很難,保險銷售情況不樂觀,若持續下去,將持續殺低凈利潤,不過壽險代理人在好轉,前期不斷下滑的趨勢剎住了,這是未來的亮點 ,并且加大派息比例,亦說明公司;
那么,平安這盤棋走活,壽險是核心,壽險銷售需要進一步復蘇才行,同時科技賦能與傳統險企競爭,綜合金融與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競爭,2020年上半年,整個經濟相對于休克了一段時間,這樣的業績,也許是經濟危機爆發外的階段性低點,對于股價而言,市場當前表現大概較為中性,若未來想上漲,則需要有數據好轉才能帶來的上漲。
編輯/Phoebe
評論 1
于文澤 2020-08-28 19:32
轉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