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硅片、光伏玻璃時的寡頭格局,逆變器領域的競爭 格局比較分散,其中行業龍頭華為的市占率 22%,遠不及硅片龍頭(35%)、光伏玻璃龍頭(32%),但這并不妨礙行業參與者走出這樣的畫風,其中:
幾家龍頭對比
龍頭A 年初至今,從 11 元上漲至 31.5 元,漲幅 186%;龍頭B 年初至今,從 24.7 元漲至 125.9 元/股,漲幅 409%。這兩家公司分別對應陽光電源、錦浪科技。
乍一看已經漲了很多,可這比起美股市場的明星公司,其實還是小巫見大巫— — 2017 年至今, USA 的戶用光伏逆變器雙寡頭SolarEdge 和 Enphase 漲幅更是在 10 倍以上,二者在 USA 戶用光伏市占率由 2013 年的 33%迅速提升至 2019 年的 80%,競爭格局也明顯好于全球市場。
看到這里,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隨之而來:
一是,光伏逆變器產業鏈,長期的增長驅動力是什么?與光伏產業 鏈其他賽道有何異同?
二是,USA 和國內,不同市場的競爭格局,為何差異巨大?
三是,這個賽道的競爭邏輯是什么,四家公司,誰能分得更多蛋糕?
光伏逆變器,是將光伏發電組件發出的直流電能,變換成交流電能的裝置 。它占系統總成本在僅 5%左右,但直接影響發電效率和運行穩定性。
根據能量是否存儲,可以分為并網逆變器、儲能逆變器;根據技術路線一般分為:集中式逆變器、組串式逆變器、微型逆變器三種,具體來看, 應用場景主要如下:
1、集中式逆變器:主要用于大型地面、水面、工商業屋頂(500-3400kW),代表企業有國內的華為、陽光電源、上能電氣等。
2、組串式逆變器:用于小型分布式和地面站-工商業屋頂、復雜山丘(20-300kW)、戶用(20kW 以下),控制效果較好;代表企業主要是 USA 的Solar edge、國內的錦浪科技、固德威等。
3、微型逆變器:單體容量一般在 1kW 以下,成本高,系統發電效率高,代表企業 Enphase、昱能科技、歐姆尼克等。
依據應用場景大小,三者功率范圍可排序為:集中式逆變器>組串式逆變器 >微型逆變器,單瓦均價上:微型逆變器>組串式逆變器>集中式逆 變器。
其產業鏈上游,為IGBT 元器件、IC 半導體、集成電路等原材料,代表公司有英飛凌、安森美、華虹半導體、德州儀器等;
下游主要是終端電站業主、EPC 承包商、光伏系統集成商、安裝商等, 代表公司有隆基股份、正泰電器、中國電建、中國能建等。
從收入結構來看,其中:
陽光電源——電站系統集成、光伏逆變器等電力轉換設備、儲能逆變器、 光伏電站發電收入占比分別為 61.06%、30.32%、4.18%、2.59%。
錦浪科技——并網逆變器、儲能逆變器、新能源電力占比分別為94.20%、1.52%、0.55%。
固德威——光伏并網逆變器、儲能逆變器占比分別為 80.69%、11.49%。 上能電氣——光伏逆變器、電能質量治理產品、其他業務占比分別為 92.21%(其中集中式 45%、組串式 10%)、3.68%、4%.
收入結構來源
可以看到,錦浪科技、固德威、上能電氣三家公司業務更加聚焦,主要 在逆變器領域,而陽光電源除了逆變器業務之外,在下游電站系統集成 業務領域布局較多。
此外,陽光電源、錦浪科技、固德威均開始布局儲能逆變器,但占比還 較小,目前對收入形成貢獻的是固德威,儲能逆變器的收入占比為11.45%。這部分業務與未來儲能的發展相關,暫不作為本文重點,我們后續研究儲能的時候再做分析。
接下來,我們從近期剛剛發布的 2020 年三季報數據,分別對比一下增長情況。
陽光電源——2020 年前三季度,收入 119.09 億元,同比增長 65.77%; 凈利潤 12.11 億元,同比增長 111.21%,主要原因在于外銷比例提升,其中上半年預計海外出貨約 7GW 左右,占總出貨比例 64%~70%,同比提升 14~20 個百分點。
錦浪科技——2020 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 13.51 億元,同比增長74.31%;實現歸母凈利潤 2.1 億元,同比增長 188.84%,業績超市場預期,主要得益于海外高占比及出口量迅速提升。
固德威——2020 年前三季度,實現收入 10.41 億元,同比增長 44.96%, 歸母凈利潤 1.96 億元,同比增長 158.9%,主要原因在于海外收入高增長。
上能電氣——2020 年前三季度,收入 6.3 億元,同比增長 5.05%;凈利潤 0.56 億元,同比增長 8.2%。其中,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 32.73%, 主要是印度、越南等海外市場衛生事件尚不穩定,造成海外光伏業務項目交貨延遲至下半年。單看三季度,收入增速上升至 67.56%,開始有所恢復。
可以看到,陽光電源、錦浪科技、固德威的增速高于上能電氣,主要原 因在于三家所處的海外市場的增長更好,上能電氣所處的印度市場因衛生事件存在一定問題。
復盤完三季報業績,我們再復盤一下,近幾個季度收入增長情況:
圖:季度收入增速來源
2018 年度,受光伏“531”新政影響,國內需求迅速萎縮,國內新增裝機下降 18%,產業鏈價格下降 30%-40%左右,負面影響延續至 2019 年上半年,逆變器需求持續疲軟。
但是,可以看到,2019 年三季度起,錦浪科技、固德威、陽光電源的增速明顯回升,得益于積極發力海外市場——2019 年,海外市場逆變器出貨量同比增長 59%,出貨量占比達 74%。
事實上,拆分近三年各家公司海內外收入看,海外收入增速持續高于國內市場。
那么,海外市場何以獲得高增速?
原因有三點:
國內逆變器廠商通過本地化渠道建設、提供高性價產品、提升產品性能以改善品牌認知,逐步獲得海外認可。受益于工程師紅利、原材料 國產替代帶來的成本優勢,國內企業產品售價比國外低 50%以上。
面對中國企業的競爭,海外非主營逆變器企業在技術迭代和成本控制上均處于劣勢,繼博世、西門子之后,2019 年,施耐德(市占率 5%)、 ABB(市占率 2%)、通用電氣等選擇退出逆變器市場或剝離業務。以施耐德為例,其光伏逆變器 2012-2017 年間收入復合增速為-3.5% , 2017 年同比降低 9%。
受意外事件影響,華為退出 USA 市場,釋放約 4%的逆變器市場份額。
接下來,對比幾家龍頭的回報水平看:
回報數據(單位:%)
ROE-TTM (單位:%)
杜邦因素拆分(單位:%、次)
數據分析下來,其中:
1)錦浪科技(2019-3-18 上市)回報較高,憑借技術、品牌及客戶資源優勢,其凈利率(銷售費用率低于固德威)和資產周轉率均高于可比公司 。
2)2019 年至 2020 年上半年,固德威(2020-9-3 上市)的回報水平較高,主要得益于毛利率提升,因為高毛利率的海外業務占比提升,境外銷 售占比由 2018 年的 44.6%提高至 2019 年的 66.5%,以及高毛利率的儲能逆變器收入占比提升。
陽光電源(2011-11 上市)的回報水平比較穩定,但處于較低水平,主要是其凈利率較低,因為其光伏電站系統集成業務毛利率較低,在20%左右,而逆變器的毛利率基本在 30%以上。
上能電氣(2020-4-9 上市)回報相對穩定,但由于剛剛上市,募集資金到位后,拉低了 2020 年的總資產周轉率。
整體來看,凈利率對回報水平的影響較大。歷史的增長和回報情況復盤完畢后,我們能夠明確幾個要點:
過去的增長與出口高度相關,出口市場和國家的不同,也會影響增長。
凈利率決定了回報的高低,而凈利率同樣受出口業務影響,出口業 務占比越高,凈利率越高。 明確上述邏輯后,我們來看行業邏輯,由于出口是一個核心因素,因此,我們重點要看的,是全球光伏行業。
逆變器作為光伏產業鏈終端的必要設備,其需求量增長驅動主要來自: 1)下游裝機量的增長帶來的新增需求;2)更新替換需求;3)產品結構變化。
部分內容來自塔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