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期盤公司(5)
天天都是白酒新能源,市場炒概念的臭毛病永遠改不了。遙想半年前天天鬧著國藥興國、銀行無敵、券商霸主、半導體拯救中國科技、基建煥發第二春的盛況,現在這種浮躁的市場情緒下或許我們應該多一點冷靜。
前期被爆炒過,現在處于冷靜期的板塊中,往往會走出最耀眼的明星。
說個題外話,導演一直是一個自上而下的研究者。不過,導演發現我的自上而下和大部分機構還真不一樣。天知道讀同樣的教材為什么會最后變成兩套體系,還重名。在價值投資這個框架下,自上而下也好,自下而上也罷,都是為了尋找到最優質的投資標的,在這個理念引導下,自上而下的研究可以更有條理更高效的尋找到護城河最深的公司。而業內普遍意義上所謂自上而下,更多是一種價格游戲。某類上游產品漲價或者需求提高,會帶動整個產業鏈景氣,并快速向下游蔓延,于是提前布局中下游公司云云。完全是一套賭徒投機邏輯。
現在導演是真不敢跟同行說自己是自上而下,基金這行業混子太多,我現在恨不得把自己撇的離基金要多遠有多遠,特別不希望別人當我是個前基金從業者。
言歸正傳,海螺水泥就是一個典型的,過去被炒過,現在很低調的公司。下面我們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來梳理一下。
宏觀角度——水泥的必要性
很多人對傳統行業有歧視,認為水泥這生意已經是夕陽紅了,沒啥可看的。說這種認知造就了水泥板塊的低估值一點不為過,然而,這種認知顯然偏見和臆斷的成分很高,說白了,錯的。
誠然,水泥等建材產品存續的時間已經非常久了,自古羅馬發明水泥以來,盡管現代社會出現過多次對水泥的改良,但仍然架不住這玩意存續已久,缺乏想象力,資本市場上得不到偏愛也就無可厚非了。實際上,這種存續時間長的產品并不一定就會退出歷史舞臺,往往他們還有另外一種結局——周期。木有錯,只要是剛需類的基礎產品,最終的終點一定會走向周期性,而不是淘汰。只有不再被需要的產品,才會最終消失,水泥,顯然沒這個問題。作為全世界通用,且非常好用的建筑材料,只要這個地球上人類有建筑的需求,水泥就有屬于他的一片生存空間,因此,經營水泥的公司,只要財務上沒有破產的危險(可以理解為現金儲備足夠用),一旦跌的找不到娘親,都是很好的抄底機會。
中觀角度——需求
目前水泥行業主導需求的相關要素有三。
1、 政策去產能
2、 錯峰生產穩價格
3、 基建地產需求穩中有升
政策去產能。
中央下發《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文件》,提出在今后一段時間化解水泥行業的過剩產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于是各省市也出臺了相應的指導意見,大體上就是那幾個方面:嚴控新增產能、多渠道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推動行業并購重組、錯峰生產、加強新技術的運用。
在當前背景下,2020年的熟料總產能大致穩定在18億噸左右。規劃顯示,2020年要去產能3.9億噸。留下18億,去掉4億,什么概念?這個變化其實可以變相理解為水泥的漲價信號,且漲價幅度恐怕不會小。22降到18,產能降幅達到19%,要么需求減少來匹配,要么漲價來匹配。
錯峰生產。
2017年3月,國家環保部、發改委、財政部、能源局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等6個省政府聯合發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力度,要求京津冀2+26個城市實行水泥錯峰生產。后續還有一些條文陸續跟進,體現了監管對于環保的態度與執行力度。過去導演寫過的深度分析文章中也提過,環保是助推當下水泥企業發展最重要的邏輯,常態化的錯峰生產不僅僅會推動水泥價格的上漲,也會推動水泥企業做技術改進,以適應新時期的環保要求。
地產&基建的需求。
盡管供給側方面,國家為了減少過剩產能廢了不小的力氣,但總體水泥的供給仍舊相當充分,無非就是一時需求高了,價格漲一點,需求少了,價格跌點而已。因此,水泥行業的發展前景與需求側關系極為密切。
雖然我國房地產價格高的可怕,導致整體經濟負債率已經遠遠超過08年美國次貸危機水平,但恰恰應對這個灰犀牛,只能以優化地產資源配置的方式來解決。讓人口流入的城市增加供給,人口流出的城市價格自然回落,于是新時期的新基建,應運而生。不要小看這個需求,中國14億人口流動起來威力那是相當的大。目前來看,北方人口大批量南移已成趨勢,東北人口凈流出速度非常夸張,甚至北京周邊的人口流入增速都明顯放緩。這種現象一方面說明假以時日北方的房價將大幅跑輸南方,另一方面也說明南方對于水泥等建材產品的需求量非常大,在水泥整個行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這個需求量完全足以支撐起整個行業。
這里有一個走勢問題。我們知道海螺水泥總是出現不了快速上漲,甚至現階段也只是寬幅橫盤震蕩,沒有連續上揚的動作。歸根究底其實問題出在需求端。由于疫情、地產調控等因素,水泥的需求按照月口徑來統計的話,會發現變化非常詭異、不規則,且2020年需求總量并沒有明顯起色,因此,市場會默認水泥產業沒什么可看的。這一點恰恰是需要我們高度關注的事情,基建的需求永遠存在,是重剛需,因此,一段時間如果需求比較低迷,實際上也是給未來打基礎,低迷期一旦過去,哪怕是周期性復蘇,都會帶來很好的增長。
微觀角度——核心競爭力
最后就要談到海螺水泥的核心競爭力了,也就是公司的成本優勢。
一開始海螺秉承著T型戰略,布局了多個戰略要地,拿下了很好的先發優勢,在規模效應的帶動下將成本壓了下來,快速實現了同行業成本最低的目標。
隨后公司開始向上游延展產業鏈,進一步拉大成本優勢。目前,海螺水泥仍然在積極向熟料、混凝土方向延伸。與此同時海螺還在積極擴展地域覆蓋面積,最近幾年海外擴張的步伐也一點不慢。
最后就是,技術層面上,由于持續的研發投入優勢,細節更考究的水泥產品贏得了客戶的廣泛認可,配合國家環保的要求,高標準的水泥產品將進一步拉開海螺與同行之間的差距。
結論
莫要等到媒體爆料出水泥行業復蘇的時候再想著與市場搶食吃。
市場給的,我們要接著。
市場不給的,我們不能搶,因為搶的人往往沒啥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