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蹭一下巴菲特的熱度,也許看的人多些。
想想算了,巴菲特文都下架了,沒必要再透露真實的巴菲特。
不過我可以轉些臺灣對半導體和臺積電的分析給大家看看:
灣灣認為,臺灣半導體的未來方向是特定芯片在小眾市場的競爭,通用芯片大陸遲早會趕上來,起碼自給自足。
然后對于巴菲特買入“臺積電”一事,灣灣新聞引用了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可能是巴菲特兩位副手的決定。
傳聞蘋果,動視暴雪等科技股都是出自Weschler之手,那么從這次的行業偏好看,做決定的大概率還是他。大家不要奇怪,巴菲特早就表示過兩位副手可以不請示他直接買,也算是接班過度。
諸位盡管去猜買入的動機,我的建議是,不如直接買伯克希爾本身,也就是灣灣翻譯的“波克夏”。
我的角度是這樣,巴菲特一直做的是康采恩壟斷,只不過把蘋果最大供應商也納入版圖而已,倉位才2%不到,沒必要過多解讀。
(康采恩是由不同經濟部門的許多大企業聯合組成的壟斷組織。參加康采恩的既有單個的企業,又有其他的壟斷組織如辛迪加、托拉斯;既有工業企業,又有商業企業、交通運輸企業以及銀行和保險公司等)
歷史我提過臺灣的寬基“元大臺灣50”,里面臺積電一家就占比40%,剩下還有不少半導體公司,也就是說,臺灣會動用全省之力搞好半導體產業。
不過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
半導體的國產替代如下圖:市值龍頭是“北方華創”。
昨天有提:
如果選擇敢干的,今天暫時怕是已經被套了。
短期交易是不是很難做?
對于大部分散戶來說,短線是真難做。
其實從金融工程和量化的角度來說。
短線(高頻)是好做的,從觀察微觀結構入手,高頻大概率穩定賺錢。
大部分自營盤都是做這些的。
客觀上缺陷就是策略容量太小,且對硬件的要求高。
被量化吹爆的西蒙斯干的就是這個活。
這就是高頻微觀,拼的是算法快速挖掘統計異常,及可持續的自適應能力。
中頻中觀,收益來源是非對稱概率或對細分行業擴張周期的理解,非對稱概率的應用舉例就是我常說的貼水安全墊,轉債也是。
低頻宏觀上,收益來自于經濟系統的某些確定性,比如我常說的必需消費品。
我選擇遠離金融工程,是因為隨著大量理工科背景的人才進入金融,對應機構越來越卷,我自己的小破電腦和租用的云服務器都沒得打。
這批新進的投資者的數學天賦很高,高頻本質是數學游戲,我說句扎心的話,手把手教,大部分人也學不會。
我是一個數學競賽上被真大神按在地上摩擦的人,深有體會。但我的數學能力,超過平均值一點問題都沒有。
私心呢,是希望他們卷起來,越卷越好
,這樣高頻收益也會大大降低。
在中低頻上,我覺得我十分能打(自我感覺,別輕信)。
就從收益上來說,高頻和低頻沒有誰有絕對優勢。
但想規模做大,不可避免要往中低頻走,中低頻涉及主觀太多,邏輯天才們反而不適應。
樣本上中低頻長期賺大錢的多得多(有容量大,幸存者偏差因素,高頻天然被容量限制,做不大)
之前我關注過券商研報,關于轉債的金融工程或精選分析的,忙活半天,絕大部分跑不贏簡單易行的雙低策略(現在不清楚,看都懶得看了)
寫這個是有讀者轉我某轉債分析帖,問我轉債是不是不好了。
額,歷史文章也有提,我一直說轉債樣本過少,2018年之前就沒幾只,需要做好未來收益降低的準備,無腦30%的復合收益,肯定不現實,這是肉眼可見的。
但話說回來,對散戶來說,轉債依舊是中頻中觀里非對稱的良好投資品種。
深層的原因就不說了。
是否轉向其他品種,看自己資金規模。
有條件的,貼水+轉債,一起做即可,沒必要一定要分高低。
沒條件,繼續拿著轉債也挺好。
現階段股票也許更好,但拿不住沒用。
投資嘛,拿得住最重要。
諸位能理解并能重倉拿住的東西,就是屬于你的好品種。
能賺錢,睡的著,足以。
評論 1
東翰視界 2022-11-17 13:11
巴老爺子厲害[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