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鍋包肉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萵苣
2021年10月底,歷時多年的南北船合并,終于落下帷幕(完成工商變更登記)。
中船工業集團(南船)與中船重工集團(北船)實施聯合重組,新設中國船舶集團,南船和北船整體劃入中國船舶集團。自此,新的船舶巨無霸誕生。
不過請注意,這里的中國船舶集團,并不是二級市場上的那個中國船舶(600150)。
中國船舶是南船旗下的船舶總裝平臺,與其對標的,是北船旗下的船舶總裝平臺——中國重工(601989)。
如今南北船成了兄弟,那么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又將何去何從?
一、手持訂單,是否賺錢?
復盤歷史,造船行業具有明顯的周期性,其景氣度受全球宏觀經濟影響較大。經濟繁榮,則貿易量增加,航運景氣。反之亦然。
而自2008年金融危機過后,全球經濟便開始下行,海運行業也始終一蹶不振。
不過近年來,疫情帶來了一絲轉機。
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衰退。其后,各國紛紛出臺刺激政策,導致大宗商品漲價,運力需求增加,海運景氣度上升。
2021年,以中遠海控(601919)為代表的海運企業,賺的盆滿缽滿。傳導至造船業,當年全球造船業新接訂單量,罕見同比大漲110%!
據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介紹,目前其手持民船訂單,已排期至2026年。由此來看,似乎接下來幾年,其業績都相當有保障。
但是,訂單充足,真的意味著企業能賺到錢嗎?
2021年,新船價格飆漲。但與此同時,主要原料造船版價格也水漲船高。
來源: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
結果導致,在造船業高度景氣的2021年,中國船舶實現毛利率10.60%。而銷售+管理+研發,三項費用率合計已達10.88%。
至于中國重工,比之中國船舶,則賺的更少,花的更多。其2021年毛利率只有7.96%。而僅管理費用率一項,就高達8.63%。
這么算算,如何還能有盈利空間?
2021年,中國船舶扣非后虧了8.74億,中國重工虧了15.33億。
當然,不排除還有期限錯配的可能。比如,2021年簽訂的高價訂單,2022年才開始陸續確認收入(造船是階段性確認收入,不是完工確認)。但從2022年數據來看,中國船舶前三季度扣非凈利潤仍然虧損1.32億,而中國重工,則全年預虧達24.2-28.2億。
制造業從來就不是一個高毛利的行業,船舶制造業尤甚。這倆企業,尤其是中國重工,當前的盈利,顯然撐不起當前的開銷。
二、訂單充足,是否持續?
綜上來看,短期內,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都不愁造船訂單,只不過未必賺錢。
那么長期來看,這種訂單充足的局面,又是不是真的可持續?
這個問題,我們從歷史中找找答案。
還是這張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下行,但海運行業卻在2012年才開始急劇走衰。而此前的2008-2011年,海運甚至空前景氣。
如果再結合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就會發現這段期間,大宗商品價格指數也節節攀升,呈現出一種需求旺盛的局面。這似乎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海運保持了高景氣。
來源:同花順iFinD
但這顯然與全球宏觀經濟的疲軟相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是因為,危機過后,全球普遍采取寬松政策來刺激經濟。為刺激內需,我國曾做出了4萬億投放計劃。美聯儲開啟了史無前例的量化寬松政策。
來源:新華網
而這個過程,與疫情下的故事,簡直如出一轍。
2020年初疫情爆發后,美聯儲曾幾番降息,重啟量化寬松政策。歐洲央行也加大了量化寬松力度,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
但是,這種外力刺激,并沒有改變經濟疲軟的本質,而且,脫離實際的需求往往會催生產能過剩。
所以上一輪,自2012年后,海運業一蹶不振。
而本次,在通脹壓力下,寬松的貨幣政策也已開始收緊。2022年,美聯儲一年內7次加息。大宗商品空前高漲的市場需求也已出現回落,價格指數明顯下降。
回到船舶制造業來看,2022年,我國船舶新接訂單量4552萬載重噸,同比下降32.1%(數據來源: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
公司層面,2022年上半年,中國船舶共承接民品船舶訂單50艘/383.4 萬載重噸,而2021年上半年,這個數字是93艘/964.44 萬載重噸。
中國重工2022年上半年,海洋運輸裝備板塊新接訂單 185.21 億元(未單獨披露銷量),同比增長2.9%。而2021年上半年,這個增速是390.84%。
來源:中國重工公開數據整理
顯然,2021年的高速增長,已經不復存在。
三、增長預期,能否兌現?
總體來說,自2012年至今,海運行業始終處在下行周期中。雖然2021年受疫情影響,運力需求出現了階段性暴漲。但從根本來講,海運與全球宏觀經濟息息相關。沒有經濟增長,很難出現實質性繁榮。
具體到船舶行業來看,經過近兩年的積累,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在手訂單都已飽滿,為公司接下來兩三年的收入,提供了支撐。
不過第一,有訂單不等同于有利潤。船舶制造企業毛利率一向不高,而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的費用率顯然也不低。尤其是中國重工,盈利能力著實堪憂。
第二,美元加息導致全球貿易出現收縮風險。2022年,船舶新增訂單量已出現下降,說明需求景氣度在回落,進而必將影響船舶制造企業的長期收入規模。
另外,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雖然都是船舶制造業的領頭羊,但二者其實各有側重。中國船舶偏民品,中國重工偏軍用。
從好的方面來看,民品或有望受益于環保催生的換代需求,而軍品則有望受益于強軍戰略。
不過任何概念,最終還是要看業績能否兌現。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評論 1
愛思考的小南巴仔 3月9日 17:38
講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