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相關部門發布了《關于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核心要點是在保持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00%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50%監管標準不變的基礎上,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引導保險公司支持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對于保險公司投資滬深300指數成分股,風險因子從0.35調整為0.3,投資科創板股票風險因子從0.45調整0.4。
這個消息給人最直觀的感受是,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優化了,給了保險公司更大的資金空間投資資本市場,而且主要傾向于兩個方面;一個是滬深300指數的成分股,一個是科創板股票。
也就是說引導保險資金未來不僅僅要在價值投資方面深耕,還要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很顯然這個通知對滬深300和科創板是利好,這就相當于給了我們未來明確的投資方向,因為從歷史上保險資金的投資軌跡看,大多數都是核心資產的藍籌為主,似乎保險資金很少去投資科技方面,畢竟保險資金是以安全為主,科技成長類企業多是風險相對較大,可以說甚至不符合保險資金的投資風格,但是這次相關部門明確提出了要引導保險公司支持科技創新。
從科創板公司的實際情況看,大多數相對市值比較小,以保險資金的實力會不會引發一輪明確的上漲賺錢行情呢?這確實是值得期待的。
為什么政策面對保險資金的重視程度超越了公募基金?
可能各位從近期的各種新聞中都能看到政策面是支持保險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的,似乎監管越來越重視保險資金對市場的貢獻了,我記得過去十幾年國家對公募基金非常重視,現在好像在公募基金層面的支持聲音變小了,為什么會如此呢?
原來想著公募基金能夠維護市場穩定,作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但是從這些年的運作情況看,公募基金實際上更像一個大散戶,是情緒的推動者,而不是情緒的穩定者,每次市場的高點都是公募買出來的,市場的低點是公募賣出來的,因為投資公募基金的散戶往往會在投資中呈現出這樣的情緒化,所以反應在公募層面也就是如此狀況了。
但是保險資金就不一樣了,在投資的自主性和周期上是占據主導風格的,這次的《通知》明確要求,保險公司要加強投資收益長期考核,在償付能力季度報告中要公開披露近三年平均的投資收益和綜合投資收益率,這樣以來投資對風險的容忍度就會提高,可以更好的堅持長期價值投資,最起碼不至于因為像公募基金那樣因為有贖回壓力,在低位持續的制造做空動力而賣出,在高位因為資金充足而加碼買進,我想這是保險資金比公募基金最優勢的地方。
我覺得只要保險資金長期投入資本市場的決心定了,A股迎來一波周期較長的牛市還是可以期待的。
免責聲明:文中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操作建議或提示,股市有風險、投資請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