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2020年6月1日以前的中長期純債基金共有2019只。在不去重情況下,只有181只中長期純債基金在過去一個月內取得正收益,剩下的1838只在過去一個月內凈值下跌,占比達91%。
相關投資者教育和普及為什么債券基金和銀行理財會“下跌”的文章已經很多了,今天我想說幾個大家可能沒提到的點兒。由于目前銀行理財已經在進行凈值化改造,下文所稱的債基/債券型基金等,也包含凈值法的債券型銀行理財。
一、同一只產品,你虧可能別人不虧
為什么這樣說?
因為,我們所謂的“回撤”、“下跌”,首先得看是跟什么時候開始比的,它是一個時間段內的概念。
在選定周期內,基金凈值在非分紅除權的情況下有下跌,就算回撤。基金最大回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內,賬戶凈值由最高值向后推移,直到凈值回落到最低值時,期間凈值減少的幅度。
舉個例子。
基金000XXX,是一只中長期純債基金,它的凈值曲線可以說是今年以來純債基金的典型走勢。這只基金,年初以來凈值漲幅+2.1%,近一個月下跌-1.06%。
如果你2020年初買入的這只基金,如果5月15日贖回的話收益是+3.29%。如果你持有到現在,收益“賺了”+2.1%,與一個月前相比,“少賺”1.06%。
但是,如果你5月15日買入這只基金,截至目前還沒有賣出的話,“浮虧”為-1.06%,確實是“虧了”。
不管是浮虧還是「少賺」,都是投資者的“損失”,但給人的心理感覺還是不一樣的。少賺是收益減少本金還在,浮虧卻有可能是本金的虧損。
5月以來的債市行情我在此不贅述了,在債基“普跌”的情況下,我認為我們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理性面對。想多說一句的是,今年不管是原油寶事件,還是5月以來的債基/銀行理財“回撤”,都是我們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甚至是吃一塹就要長一智。
二、還有另一種「虧」讓人較難察覺
除貨幣基金和攤余成本法債基外,多數債券型基金采用公允價值方法估值,也就是凈值法估值。說一句不那么恰當的話,估值方法的不同,甚至決定了基金的“漲跌”。
我在《凈值"永遠"漲不一定是最好的——攤余成本法債基最近怎樣了》中寫到
攤余成本法債基的投資體驗好在:凈值穩定增長,波動小,收益“看得見”。也就是說,大漲或大跌,都跟你沒有關系了。
看看攤余成本法債基的凈值曲線,無回撤,“無下跌”。
但為什么我還說還有另一種「虧」讓人較難察覺呢?
另一種采用攤余成本法估值的基金是貨幣基金,貨幣基金的“凈值曲線”就不是一路向上的了,這是否可以理解為另一種「虧」?我覺得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七日年化收益率,是貨幣基金過去七天每萬份基金份額凈收益折合成的年收益率。
余額寶并沒有凈值法債基所謂的“下跌”,相反,余額寶凈值每天能夠取得0或正增長。但是,天弘余額寶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已經從年初的2.433%下降至6月12日的1.39%。
今年春節后以來,持有貨幣基金的每日收益在越來越少。和前文所舉的例子,年初買入債基,近期債基出現“回撤”,少賺錢了,是類似的。
與債券型基金下跌相類似的地方是,都與央行貨幣政策有關。不同的點或許在于,貨幣基金收益率下降與疫情以來國內貨幣政策寬松有關,而債券型基金下跌與5月以來央行貨幣政策邊際收緊引發債券大幅度調整有關。
三、那么,能「抄底」么?
這不是一個能簡單回答的問題。
債基大幅“下跌”后有成功抄底的經驗,比如3月末的QDII中資美元債基金。但是,還是要建立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之上,比如3月末的QDII中資美元債基金。我們基于的邏輯是,海外疫情蔓延以來,出現了美元流動性緊張的情況,甚至到了“美元荒”的程度。而美聯儲的應對方式是先把利率降到0%,然后還實行了無限量QE,因此所謂“抄底”的贏面或許更大些。
對于目前的債券基金和債券市場來說,很難講。
6月15日,由于周末北京疫情有所發展,債券早盤收益率下行。但是,9點20分央行公告稱
2000億元1年期MLF操作,中標利率2.95%,上次2.95%;無逆回購操作。今日1200億元逆回購到期,6月累計有7400億元MLF到期。央行此前稱將于6月15日左右對本月到期MLF一次性續做。
此后,債券收益率上行,回吐了周末消息的漲幅。隨后,由于5月經濟數據以基建提振為主,難言答復改善吧。下午,市場傳言特別國債將于本周發行,分為5、7、10年期限,且全部為市場化發行,疊加下午銀行間資金面有所收斂,債券收益率繼續上行。
目前,債券市場缺乏主線邏輯,并且今年在財政難發力,貨幣又有所收縮的情況下,債券走勢很難明朗。
是否能“抄底”,我覺得還是比較難講,但如果已經出現了浮虧,是否要贖回,我認為暫時不用著急。第一,債券有票息保護;第二,疫情仍在繼續,經濟恢復情況尚需觀察,「債牛」到底走沒走,尚需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