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絕非憑運氣,沒有技術和方法很容易虧錢的,我從來不馬后炮,相信關注我的朋友都知道這一點。如果你炒股不好,想要跟上我的邏輯思路,除了關注頭條號外,不妨關注公眾號:hta718昵稱:股市追漲停,和我一起暢游股市
生物股份:深度挖掘: 豬疫苗之殤
疫苗股都是上百 200的 生物股份嚴重低估
目前,生豬養殖利潤(自繁自養)大概是 2267.77 元/頭。外購豬仔育肥的利潤在1800元一頭的樣子。一頭生豬的售價大概在4000元左右。
目前生豬存欄大概是2億頭左右,能繁母豬大概是2000萬頭的樣子。
非瘟之前,我們一年大概生豬出欄量在7億頭左右,折算大概是5400萬噸。基本上能做到自產自銷,老百姓一年豬肉的消費量也差不多是5500萬噸的樣子。這是一個較為穩定的數字。
2017年,年出產5萬頭以上的養殖大戶在407戶,這一年,生物股份的業績是19億左右,營業利潤在10億多一點,凈利潤在8.7億的樣子,這是非瘟之前的數據,比較有參考價值。
藥品與疫苗的費用,牧原股份大概占比11%左右。溫氏股份藥品與疫苗的費用大概是5%出頭。
2017年,散養生豬平均動保費用僅為16.43元/頭,而2014-2018年,溫氏股份的頭均動保費用為68元,牧原股份的頭均動保費用124元。
以頭部養殖企業來看,防疫成本結構為60%獸藥、40%疫苗,疫苗都采用的市場苗。其中,口蹄疫、圓環、偽狂犬等疫苗用的比較多。
在育肥階段,正常飼養,一個工人大概同時飼養150-200頭生豬。而用工業一體化模式飼養,一個工人能同時飼養2700-3600頭生豬。效率提高巨大無比。大玩家的效率和成本已經是碾壓小玩家了,都不要算非瘟的因素,都可以碾壓了。
生物股份非瘟前的最好業績是2017年,年報顯示,口蹄疫疫苗銷量是9億毫升左右。布病疫苗1.2億頭份。禽苗滅活苗4400多萬毫升。禽苗活苗2200多萬羽份。豬圓環2000多萬毫升。豬藍耳疫苗不到600萬毫升。
生物股份2017年非瘟前,做了19億左右的生意,主要都是生物制藥,毛利在80%左右。
主要業績就是口蹄疫疫苗,招采的價格從2660元萬毫升到20000元萬毫升,價差極大。布病疫苗是520元萬頭份到2000元萬頭份。(我們可以簡單的把生物股份看成口蹄疫的疫苗提供商,尤其是高端商品苗的這部分。這部分客戶對生物股份的業績影響極大。)
基本上,在萬頭以上的養殖戶中,口蹄疫的市場苗滲透率在90%左右。中等規模的養殖場一般是招采苗和商品苗結合打。散戶就是打招財苗了。
這個滲透率很可能加強,2016年的口蹄疫整體的市場苗的滲透率大概是21%的樣子。
而2020年,由于養殖戶的結構發生徹底的改變,很有可能,這個滲透率會增加很多很多。500 頭以上的規模化養殖出欄占比已由 2007 年的 26%上升至 2017年的 46%,中長期參考美國成熟市場規模養殖出欄占比可達到90%以上。也就是說,生物股份2017年的業績,是在規模化養殖占比46%的情況下實現的。但是,滲透率并不高。
正常情況下,非瘟前,能繁母豬的存欄量大概在3200萬頭的樣子。2019年11月是2000萬頭的樣子。2019年,10月,11月這兩個月已經持續上升了,能繁母豬到肥豬出欄,這個產能釋放,大概需要10個月的樣子,(孕期4個月,育肥6個月。)一般小豬出生個把月,就要打首次疫苗免疫。
簡單推算,2020年年初,能繁母豬數量回升開始,那么,小豬們打疫苗,也要到2020年下半年才會集中增加。這是簡單的推算啊。算增量的。
可以推算,生物股份的業績,2020年上半年肯定也是非常難看的。
但是,如果推演正常的話,2020年下半年就會開始釋放了。且增量不小。
假設,能繁母豬要從現在的2000萬頭左右,增長到非瘟之前的3200萬頭,等于要增加60%的量,卯足了勁提升,也至少要到2021年才能穩得住,這還要不發生大面積非瘟的前提下。且,如此大的量,倘若需徹底解決的話,靠進口根本想都不要想,只能我們自己靠繁殖解決。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是一筆很大的生意。秦英林很大概率進前5,搞不好能挑戰一下前三名……
我們可以簡單的將上市的養豬企業的2019年產能去對比2017年非瘟前的產能,就能大概搞清楚,生物股份的潛在客戶實際增長量。
我們看生豬整體存欄量是不準的。有點像什么呢?比如,你看整體房地產市場,是沒有太大增幅的,但是,結構變了,龍頭增幅很大的。
生物股份主要做強制免疫的口蹄疫疫苗,尤其是市場苗。那么,一直以來,都是大養殖戶用其高端的市場苗。
等于說,非瘟前的2017年,生豬總量很大,但是,屬于生物股份的客戶不多。
2020年,生豬總量可能沒有到非瘟前的2017年那么大。但是,屬于生物股份的這些大養殖戶增加了。最終結果可能導致,生物股份的業績增長很大。
那么,具體怎么看?
我個人認為,將上市公司的養豬企業的2019年的產能與增幅對比2017年的產能與增幅,可以大概看得出來,見微知著。
2017年,生豬出欄3000頭以上的規模場占比接近25%,2021年號稱預測能到45%以上。也就是幾乎翻倍。
根據中國獸藥信息網數據,2018 年,國內口蹄疫疫苗銷售額 35 億元左右,其中,市場苗 17 億元左右,整體滲透率在 25%左右。隨著國內生豬產能的恢復,我們認為,口蹄疫市場苗整體滲透率將穩定提升至45%以上(對應生豬年出欄 3000 頭以上規模場出欄比例),相應地,口蹄疫市場苗將新增 13.5-16.8 億元市場銷售額。
如果發生這一切的話,大概口蹄疫的銷售總量會到50億左右。而且,明顯可以知道,高端的市場苗會增加很多。
假設生豬養殖會整合,那么,動物疫苗行業非常非常大概率的會整合。道理非常簡單,我們把養殖戶簡單的分為,大型,中型,散戶這三檔。可以推演得出,散戶幾乎都是用招采苗,效果好壞不在最重要的考量,成本才是,甚至可能不打疫苗賭人品。這些散戶,在這次非瘟過程中,包括未來,被殘酷的市場清洗掉了很大很大一部分。目前,這個演變過程在每天發生著,無數散戶,可能再也不養豬了。養殖成本比大企業高很多,以前沒有非瘟,好歹能賺,反正閑著也是閑著,賺一點是一點。現在風險高到無法承擔,徹底就不養了。
中型養殖戶,以前是市場苗和招采苗都打,比例不詳。現在每頭豬的價值上升了,一頭豬值大幾千塊,且不說口蹄疫是國家強制免疫的必打疫苗,光是為這幾千塊的豬花個幾十塊錢上保險也是值得的啊!更何況,你作為規模化的中型養殖戶,你敢不打國家強制免疫的疫苗?
大型養殖戶就不多說了,找個在這里面做事的朋友問問看也就知道了。
也就是說,假設,中國生豬養殖越來越整合,向國外看齊的話,動物疫苗的結構就會雷同生豬養殖戶的結構。
原因也很簡單,生產和服務能力的問題。
中型和大型養殖場對打疫苗過程以及疫苗打過之后的應激反應,都是要求很高的,這些服務,靠小廠是沒辦法解決的。
舉例,如果是散戶,小養殖戶買招采苗,反正便宜,效果好不好,應激反應大不大,服務到不到位,反正就那么多頭豬,也就罷了。沒有這個強烈的意愿以及實力。
但是,如果是中型,大型養殖戶將來數量上升的話,那么,打疫苗的效果以及服務還有應激反應等事情,就絕無可能隨便對待了。要求會高很多。
我個人簡單的推演,假設中國生豬養殖行業發生大范圍的深度整合的話,高端疫苗的廠家會收益最大。尤其是,生豬數量假設將來能夠暴增的話,那么,對疫苗的需求量就是突然性的增加,誰有產能,高端產能,誰就能在未來兩三年獲得最大的收益。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生物股份現在就是以生豬養殖的那幾個龍頭為最大客戶,這幾個龍頭將來生豬出欄的數量呈幾倍的增加,生物股份的業績是不是同比例上升?這不就是簡單的算術么?推演開來,100萬頭,50萬頭,10萬頭,如果這些大玩家都呈現幾倍的出欄量增加,生物股份的業績不就是同比例增加么?
這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算術題。不過,難度就是難在這里面會有一個變量,那就是非瘟的變量。如果能和非瘟共存,將來疫苗,高端疫苗的量,就會有數量級的增加,會疊加兩個增量,一個是生豬總量的提升,一個是行業內強勢企業對弱勢企業的整合或者搶占市場。
但是,如果不能和非瘟共存,那么……
預判,其實,本質在預判這個變量!
進入三季度以來,隨著豬價不斷攀升,生豬養殖利潤進入高盈利區間,以上市公司為代表的大型養殖集團憑借著防疫能力及資金優勢率先開始補欄。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11月份全國年出欄5000頭以上規模豬場的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幅分別為1.9%和6.1%,已連續3個月環比增長。由于動保上市公司的主要客戶多以大型規模養殖場為主,豬用疫苗銷售收入或先于行業整體出現回升,預計最早于19Q4出現業績拐點。
其實,天風證券的這份報告,很好的解釋了一種常見的疑惑。大型養殖戶投入巨資搞物理防疫,會不會將來就不會少打疫苗了。
我個人是認為不會,后文有詳細闡述。
2007 年到 2018 年,俄羅斯生豬散養戶的豬肉產量下降了近 63%,規模養殖出欄增長 240%。截至 2018 年,俄羅斯大型生豬養殖企業存欄量占比已經達到 84.5%。如果,在中國,這種超級整合會發生的話,那么,意味著,生物股份等兩三家的疫苗制造商有好幾倍的潛在客戶的增長。比著俄羅斯看,也就是10來年。
生物股份在2015年7月中旬的時候,就組織過一次去美國十多天的行業考察,魏總帶隊,溫氏的副總羅旭芳,華農溫氏的總經理藍天,牧原的副總錢瑛(牧原董事長秦英林太太)等14人。很早就是和A股的頭部養殖企業深度合作了。
生物股份我們能看到的數據截止到2019年三季報,營收是8.5億左右。凈利潤是2.5億左右。而2018年三季報,營收是14億左右。凈利潤是6.8億左右。2017年的三季報,營收是13億左右,凈利潤是6.8億左右。
等于是說,2017年非瘟前,正常情況三季報是13-14億左右的營收,不到7億的凈利潤。2018年剛剛非瘟爆發,幾個月之后發三季報,還無法體現非瘟的影響力,也就是受影響較少,所以,我們看2018年三季報也是正常情況。沒太大的增速,這是因為正好新老產品更換,本來,沒有非瘟,年底就能有較為漂亮的增長,結果,duang一聲,非瘟來了,正好吃癟了。
2019年就是扎扎實實的把非瘟影響吃瓷實了,2018年年中爆發非瘟,差不多就是對應三季報之后的業績,直到2019年三季報,整好一年,營收下滑40%左右,凈利潤下滑60%多。
這就是非瘟在一路爆發最終到全國被深度影響,直到2019年年底穩定下來,所造成的生物股份的業績損失。差不多就是這樣了。
最為黑暗的時候,還是要看到希望,至少,至少生物股份還在賺錢!~
這也是一個好行業所能帶來的唯一幸運了吧,很難想象,有某個行業在客戶突然一年少了將近一半的情況下,這個行業的企業,還能盈利。這是不容易的。
但凡毛利低一點,固定開支大一點,可能就是血虧。
不幸中的萬幸吧。
相對而言,股價就友好很多。2018年下半年非瘟肆虐的時候,也就15-16塊左右波動,而今天已經來到20多塊了。足足浮盈超過30%了,股價是會提前反應的。
我個人很樂觀的認為,2020年,生物股份的業績就會明顯上升,原因是2018年三季報之后,到2019年年底豬的數量止跌回升,這個最為慘烈的時候,把業績殺到足夠低了,下滑60%的利潤,還要多慘?
這一年的時間,養殖戶不管大小,在一開始的時候,根本不敢補欄,2018年年中爆發非瘟,所有人都懵圈了,一片死傷,散戶直接傾家蕩產,大中型養殖戶也怕得要死。但是,1年左右的時間,明顯就看到了大養殖戶在風暴中穩住了頭型,整了整衣襟,開始向前沖了。2019年下半年擴產的動作明顯加大了特別多了。速度也非常快。
整體豬的數量是上升的,而我認為,這里面,大型中型養殖戶的提升更加明顯。尤其是2019年11月,12月,提升巨大。(前面幾個月需要投資硬件,建豬舍,養母豬,繁殖等等,2019年年底才陸陸續續看到效果。)
我們看一下和明年新增豬寶寶非常相關的一個數據,那就是能繁母豬。
2019年年底,牧原的能繁母豬號稱有128萬,后備母豬有72萬。對應2020年產能,在沒有疫情的情況下,能達到3000萬頭,好嚇人啊……
2019年年底,溫氏的能繁母豬也是號稱有130萬頭。對應2020年產能3000萬頭。
2019年年底,正邦的能繁母豬也是號稱有50萬頭。對應產能也有過千萬頭。
2019年年底,新希望的能繁母豬也是號稱有25萬頭,沖擊40萬頭。對應產能挑戰800萬頭。
我們其實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到,頭部企業的能繁母豬的數量,都來到了非常高的數量級了。也就是說,2020年,假設非瘟沒有肆虐,那么,2020年出生的小豬,就會同比例大幅增加,這些小豬,都是要打口蹄疫這種國家強制免疫的疫苗的。
如果非瘟肆虐……
見微知著,A股頭部養豬企業如果產能增加迅速,那么,可以簡單的推算,規模化的養殖戶增長也在提升,但是,比例沒有這么高。
而產能的提升,我目前看到的,基本都是2019年中下旬開始的,真正要到仔豬數量的較大提升,以及反映到疫苗的使用,可能還要小半年時間,
我個人籠統的將2020年上半年認為是疫苗企業的業績回升時間段。原因就是看2019年11月,12月開始的能繁母豬的數量止跌回升,即產能開始慢慢釋放。
那么,這個釋放過程,估計反饋到疫苗這個環節,會要至少到2020年的年中。當然,這里面作為龍頭,和牧原,溫氏等頭部緊密合作的生物股份或許會略微快一點。因為,在頭部企業暴增產能的時候,品質和服務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大環境有些風聲鶴唳,又怕交叉傳染的前提下,那么,這種最好的服務商,或許會更加被青睞一些。
當然,這一切是建立在非瘟不再肆虐的前提下。沒有這個前提,都是虛無的。
很明顯,非瘟的影響,就像國際形勢中兩個大家伙的影響,久而久之,反反復復,大家也就都習慣了,直到下一次大變化的來臨。
非瘟也是這樣,沖擊最強的時候,就是2018年年中爆發非瘟之后,直到2019年年中,還真是巧極了,正好是一年左右,該爆發的業績雷,也爆發了,該被嚇走的投資者,也被嚇走了,然后,2019年年中之后,生物股份就從14-15塊錢一路來到了20多。再也沒有過太大的反復了。
投資者們對非瘟的恐慌也就在2018年年中-2019年年中這一年的三次漲跌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但我為什么一直都是樂觀的多頭呢?
這里說一下我的思考。
因為,事實上,如果對非瘟這個變量沒有特別的信心的話,我一定不會是樂觀的多頭。
信心來源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