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中芯國際-U大幅高開,一度漲近7%,多個芯片相關題材也漲超4%。概念股中,中微公司漲逾13%,至純科技、北方華創、新萊應材、雅克科技等漲停。
消息面上,中芯國際周五盤后發布公告稱,擬合作開展28nm及以上集成電路項目。
公告顯示,中芯國際與北京開發區管委會訂立合作框架文件,雙方有意成立合資企業,以運營一個聚焦于28nm及以上集成電路的項目。該項目將分兩期建設,目標在首期達成每月約10萬片12寸晶圓的產能。
投入規模上看,此次擴產在國內晶圓投資中絕對算得上“大手筆”。項目首期計劃投資76億美元,約合531億元人民幣,注冊資本金擬為50億美元。中芯國際擬出資51%,也就是要大約拿出270.73億元。
中芯國際如此用力投資擴產,一方面是希望縮小與臺積電的產能差距。截至一季度末,公司產能折合8英寸晶圓達到47.60萬片/月,其中北京產能占比為48.21%。而臺積電的8英寸產能為56.2萬片/月,超出中芯國際一大截,12英寸產能更是高達74.5萬片/月,是中芯國際的7倍。廣發證券認為,新項目一期達產后,中芯12寸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產有望實現倍增。
另一方面,成熟制程擴產也能幫助公司擴大盈利。據悉,此次擴產主要涉及的是28-65nm次先進制程,今年一季度在中芯國際營收中占比約為54%。由于14nm先進制程去年四季度才剛開始量產,目前難以盈利;低技術含量的產線競爭又激烈,利潤很低,擴大次先進成熟制程的產能顯得更為必要。
擴產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也將明確受益,行業國產替代進程有望加速。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晶圓廠的資本開支中,大部分投入都是用于購買上游半導體設備,此項目將帶動產業鏈上游設備材料的需求。另一方面,中芯成熟制程的大幅擴產將為下游企業提供產能保障,有望打開國內 IC 設計公司的產能天花板,配套的封測環節也將將確定性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公告中稱,此次擴產將引入其他第三方投資者完成剩余出資,并進行相應的股權比例調整。究竟是哪一位或多位第三方投資者會參與這樁國內半導體行業的大事件,也引發了市場廣泛討論。
近期動作頻繁,在半導體芯片方面持續加碼的國家大基金無疑是“分蛋糕”最大熱門。大基金一期規模1400億左右,有分析稱,大基金一期帶動了約5145億元社會融資,共為集成電路產業引入約6500億元資金。而剛上線的二期,投資規模擴大超45%,可能將進一步撬動近萬億元資金進入集成電路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