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早餐片為例來說,它的資產報酬率是汽車保險業的一倍,麥片公司經常都在調整產品的售價,即便是生產成本沒什么變化的情況下,消費者仍然沒有任何抱怨。如果要換成是保險業者,就算只是反映成本稍微調整一下價格,投保的客戶就會生氣地跳起來。但是如果你識相的話,最好是去賣掉高價的麥片,而不是低價的汽車保險。
股市看起來是一個很容易賺錢的地方,似乎人人都可以從中分一杯羹,因此許多普通民眾也紛紛涉足。然而事實并非如想象的簡單,股市是一個充滿人性誘惑的市場,投資人要在股市中獲得成功,除了優異的商業判斷外,同時還要避免自己的想法、行為受到容易煽動人心的市場情緒所影響。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是有難度的。
在“利潤為王”的資本世界里,財富誘惑著每一個人。馬克思說過:“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家就會大膽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美國評論家鄧寧格也有同樣的論調:“資本家為了30%的利潤,可以鋌而走險。”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也曾經出過丑聞。2000年,哈撒韋與美國國際集團的交易曾引起巨大爭議,哈撒韋旗下通用再保險公司的4位高管被控欺詐。
巴菲特承認,要讓伯克希爾-哈撒韋所有20萬名員工都不犯錯很難,但“我們可以通過馬上改正哪怕是極小的錯誤,來最大限度地降低這種錯誤帶來的不良影響”。他表示對哈撒韋的聲譽非常關注。
今年9月,惠普公司“電話門”丑聞曝光后,巴菲特專門撰寫備忘錄,提醒哈撒韋的經理們一定要抵制誘惑,即便這種誘惑屬于行規。巴菲特在備忘錄中寫道:“最危險的5個字就是‘別人也這樣’。”
巴菲特在回顧“電話門”丑聞時寫道:“我猜想,卷進這一事件的人只是認為他們覺得別人也會這樣做。”繼而他說:“因此在哈撒韋,讓我們按法律做事,而且做的所有事情都能在登上報紙頭版后仍不會讓我們覺得愧疚。永遠不要因為別人這樣做,就認為我們也可以這樣做。”
巴菲特并不是第一次提醒公司高管注意商業道德。據他的助理德比爾·波薩涅克介紹,巴菲特每兩年就會如是提醒哈撒韋的經理們一次。由于哈撒韋不斷買入新的公司,新的經理人也不斷加入,所以巴菲特決定“每隔一段時間就提醒一次”。巴菲特有時候也會在年度告股東書中作出提醒。
人都趨利避禍,而對于利或禍的看法也就僅僅停留在表面,很少對事情的本質進行思考,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股市中,許多投資人對利益更是趨之若鶩,對利益誘惑毫無抵抗力。
1996年10月到12月初,1997年2月到5月,滬深股市開始猛漲,當時幾乎每人的股票賬戶上都賺得盤滿缽溢,此時的媒體、股評人更是推波助瀾,大肆渲染多頭市場的發展趨勢,為股民描繪一個又一個創新高的點位。外場的資金也經不起誘惑而積極加入炒股大軍,大有全民炒股的態勢。有人甚至提出“不怕套,套不怕,怕不套”的多頭口號。然而管理層當時接連發十幾個利空政策,但是大多數股民聽而不聞,只顧往利益的旋渦里扎,結果以慘淡凄涼收場。
2001年6月14日,滬指創新高2245點后,股民個個笑逐顏開,他們在自己的腦海里想象著一個又一個的高點位,2500點、3000點,不愿就此放棄想象中形勢大好的股票。結果7月后,股市急轉下跌,被嚴重套牢的股民此時則垂頭喪氣、萬念俱灰,加上股評人或者悲觀股民的悲觀評論,有人甚至提出滬指要跌到800點、400點。于是資金紛紛撤離觀望。
多數投資人大抵如此,他們趨利避禍的行為具有極大的盲目性。這是人的通病,巴菲特曾經也犯下過類似的錯誤。在1998年的一次演講中,巴菲特提到:“你們所看到的錯誤,比如幾年前我買的美國航空(巴菲特在這筆交易中幾乎損失了全部的投資,3.6億美元)。當我手里有很多現金的時候,我就很容易犯錯誤。查理讓我去酒吧轉轉,不要總待在辦公室里。但是我一有閑錢,又總在辦公室里,我想我是夠愚昧的,這種事時有發生。
“總之,我買了美國航空的股票,雖然沒人逼著我買。現在我有一個800的電話號碼,每次我打算買航空公司的股票時,我就打這個電話。我跟他們講我很蠢,老犯錯,他們總是勸我別買,不斷地和我聊,讓我別掛電話,不要倉促地作任何決定。
“但是我還是買了美國航空的股票。看上去我們的投資要打水漂了,而且我們的投資也確實幾乎全打了水漂,(那筆糟糕的投資)理應全軍覆沒的。我因為價錢非常誘人而買了那些股票,但是那絕不是個誘人的行業。我對所羅門的股票犯了同樣的錯誤,股票本身價廉誘人沒錯,但那應該是杜絕涉足的行業。”
吃一塹、長一智,有感于此的巴菲特在1988年的信里寫道:“以早餐片為例來說,它的資產報酬率是汽車保險業的一倍,(這也正是為什么家樂氏與通用磨坊的市凈率是5倍,然而保險業者的市凈率卻僅是1倍),麥片公司經常都在調整產品的售價,即便是生產成本沒什么變化的情況下,消費者仍然沒有任何抱怨。如果要換成是保險業者,就算只是反映成本稍微調整一下價格,投保的客戶就會生氣地跳起來。但是如果你識相的話,最好是去賣掉高價的麥片,而不是低價的汽車保險。”
在這個狂熱的商業世界,這個時代給予身處其中的人們太多的誘惑與想象空間,它讓每個人都夢想自己在一夜之間成為一個超越平凡的人。所以,很多人想在股市中試一試水,然而他們看到的更多是有誘惑力的利益,而忽視了其中的風險成分,對股市也沒有清晰的認識,因而很難抵制住誘惑。這并不是說所有的悲劇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但是,如果選擇這條道路的話,那么,如何在這樣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做到規避及消解所有的危機,則是一個十分迫切而必要準備的。
巴菲特說:“可以肯定的是,投資人要得出一個證據充分的正確結論,需要對公司經營情況有大致的了解,并且需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投資者既不需要具備什么出眾的天才,也不需要具備超人的直覺。有很多時候,即使是最聰明的投資人都沒有辦法提出確鑿的證據,即使是在最寬松的假設下仍是如此,這種不確定性在考察新成立企業或是快速變化的產業時經常發生。在這種非常不確定的情況下,任何規模的投資都屬于投機。”
因此,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缺乏深入思考以及認識不足則容易受到誘惑蒙蔽。做出任何行動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得出一個證據充分的正確結論,要對周圍的情況有大致的了解,否則,一切行動都屬于投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