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科技雙輪驅動。如果說一季度的反彈行情,科技股還只是5G板塊的獨角戲,那科創板的推出對泛科技股來說則是“他好、我也好”!
科創板對于實體經濟,在結構轉型、科技創新、科技強國的戰略上給予了資本的最強有力的支持;對于資本市場,又是包括制度、交易、監管等全方面向境外成熟市場的一次探索。首批公司中也確實有一批值得關注。
下圖是5月31日文章重點介紹的截止當時的10大科創板公司,中微、安集、華特、睿創等等在國內至少還處于領先地位。
科創板代表的“泛科技”這個詞還是太寬泛,在國內當下最緊迫、最核心的、兩期大基金及地方基金5000~10000億規模資金扶持的,就是“半導體”產業,科技創新的“基礎設施”,現在媒體也稱為“新基建”。除了政策鼓勵,核心還是行業景氣周期、國內產業轉移。
之前文章也多次聊過半導體行業及上市公司,本篇主要對行業發展趨勢以及設計、材料、設備、制造、封測五個細分領域的格局、公司進行一下更新、簡述。
一、總體概況:集成電路產業鏈及國內產業鏈公司
2018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為4607.63億美元,同比增長7.4%。首次突破4500億美元大關,創十年以來新高。其中,集成電路產品市場銷售額為3897.97億美元,同比增長8.09%,增速低于2017年的24.06%。
集成電路市場銷售額占到全球半導體市場總值85 %的份額。存儲器件產品市場銷售額為1484.95億美元,同比增長13.98%,占到全球半導體市場總值的32.22%。
長期看,半導體行業的增速波動與全球 GDP 波動的相關性呈現高度一致。
1、國內狀況:
我國已成為全球半導體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汽車電子、智能家居等物聯網市場快速發展,對各類集成電路產品需求不斷增長,2017年中國半導體消費市場規模在全球市場中的占比達32%。
但,國內供給能力不足,進口替代空間大目前。中國半導體產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發展程度低于國際先進水平。尤其在集成電路領域,進口替代空間廣闊。2018年我國集成電路出口金額為860.15億美元,進口金額為3166.81億美元,貿易逆差同比增長11.21%。2015 年起集成電路的進口金額連續4年超過原油,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
2、國內產業鏈公司:
3、國內半導體產業政策及目標:
2014年 《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 》提出到2020年集成電路全行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
2016 年 《 “ 十三五 ” 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要求啟動集成電路重大生產力布局規劃工程,加快先進制造工藝、存儲器等生產線建設;
2018年3 3 月,財政部、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發文《關于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計劃對集成電路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支持。
4、國家大基金主要參股公司:
二、設 計
設計行業中少數巨頭占據了主導地位,其中美國IC設計行業仍處于領先地位。全球前十大芯片設計公司總營收規模達到810億美元,同比增長12%。其中博通同比增長15.6%,以217.54億美元營收居首;高通同比下降了4.4%,以164.50億美元繼續位居第二。
地區分布來看,2018年美國在全球芯片設計領域擁有68%的市場占有率,居世界第一;中國臺灣地區市場占有率約16%,居全球第二;中國大陸則擁有13%的市場占有率,位居世界第三。全球其他地區的份額僅占3%!
三、材 料
半導體材料,可以分為晶圓制造材料和封裝材料。大體可以分成:硅片、靶材、CMP拋光材料(主要是拋光墊和拋光液),光刻膠,濕電子化學品(主要是高純試劑和光刻膠配套試劑),電子特種氣體,光罩(光掩膜),以及其他。材料領域,日本是老大。
硅片、氣體、光掩模和光刻膠四種材料市場規模占整體比例67%以上,硅片和硅基材料是集成電路晶圓制造中占比最大的基礎材料,占半導體制造材料市場比重約為32%。
包括引線框架、封裝基板、陶瓷封裝材料、鍵合絲、包封材料、芯片粘結材料等,其中封裝基板已經成為封裝材料細分領域銷售占比最大的原材料,比重超過 50%,全球市場規模接近百億美金。
從全球來看,硅材料具有高壟斷性,全球一半以上的半導體硅材料產能集中在日本,尤其是隨著尺寸越大、壟斷情況就越嚴重。全球前五大半導體硅片廠合計份額達94%。
而我國自主生產的硅片以 8或6英寸為主,產品主要的應用領域仍然是光伏和低端分立器件制造,而12英寸的大尺寸集成電路級硅片依然嚴重依賴進口。
四、設 備
晶圓制造設備中,光刻機、刻蝕機和薄膜沉積設備為核心設備,分別占晶圓制造環節的比例約30%、25%和25%。封裝設備中,主要包括減薄機、劃片機和封裝機等。
2017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區域分布情況中,韓國半導體市場規模達到179.5億美元,位居榜首;其次為中國臺灣,市場規模為114.9億美元;排名第三的是中國大陸;其后分別為日本、北美、歐洲,市場規模分別為64.9億美元、55.9億美元、36.7億美元。
中國市場逐步崛起:從半導體設備銷售額情況看,2014年開始,北美半導體設備投資逐年減少,日本基本維持穩定,整個半導體制造的產能轉移到了韓國、中國臺灣和大陸。隨著眾多晶圓廠在中國大陸投建,中國大陸設備市場增速將超過全球增速水平。
半導體設備技術難度高、研發周期長、投資金額高、依賴高級技術人員和高水平的研發手段,具備非常高的技術門檻。
國內半導體裝備企業雖然展現了高速增長的趨勢,但畢竟發展時間有限,與美、日等國家相比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半導體裝備是一個高度壟斷的市場,根據各細分設備市場占有率統計數據,在光刻機、 PVD、刻蝕機、氧化/擴散設備領域,前三家設備商的總市占率都達90 % 以上,而且行業龍頭基本都能占據一半的市場。
光刻機被譽為半導體產業皇冠上的明珠,每顆芯片誕生之初都要經過光刻技術的鍛造。光刻決定了半導體線路的精度,以及芯片功耗與性能。以核心設備光刻機為例,荷蘭公司阿斯麥(ASML.O)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光刻機設備及服務提供商,在細分領域具備壟斷地位,在高端光刻機市場占據70%以上份額。
五、制 造
中國臺灣在代工市場位居榜首。2018年,全球芯片代工產業市場規模為627億美金,同比增長5.72%。國內芯片代工產業市場規模為60.16億美元,同比增長11.69%。
企業來看,2018年臺積電以54.39%的市場占有率處于絕對領先的地位,格羅方德和聯華電子分列第二、第三。國內廠商中芯國際暫列第五。
制程工藝看,領先工藝(7nm+10nm)目前占據13%的市場份額,主要用于CPU、GPU等超大規模邏輯集成電路的制造。主要用于存儲器件制造的14nm-28nm工藝占據了34%的市場份額;MCU/MPU、模擬器件、分立器件和傳感器主要使用40nm以上工藝,占據了剩余的41%市場份額。
國內廠商的產能擴張表明中國在集成電路制造加工的話語權在增強。根據SEMI數據,2017-2020年全球新開工集成電路制造廠有四分之一集中在國內,投產規模處于世界第一。大陸代工廠的擴建和新建,以中芯國際上海線、華力微電子上海線、華虹無錫線為主。
2019年4月臺積電宣布5nm工藝已經準備就緒,將在2020年進行量產。此前代工市場份額第二、第三的格羅方德和聯華電子均已宣布暫緩10nm以下制程的研發。目前專注芯片制造的制程競爭就只剩下臺積電和三星兩家。
六、封 測
國內封測產業進入世界第一梯隊。封測的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國內企業最早以此為切入點進入集成電路產業。近年來,國內封測企業通過外延式擴張獲得了良好的產業競爭力, 技術實力和銷售規模已進入世界第一梯隊 。
在芯片制造產能向大陸轉移的大趨勢下,大陸封測企業近水樓臺,搶占了中國臺灣、美國、日韓封測企業的份額。2018年國內封測三巨頭長電科技、華天科技、通富微電在全球行業中分別排名第三、第六、第七。
大基金扶持國內封測龍頭海外并購,行業規模顯著提升。長電科技聯合產業基金、芯電半導體收購新加坡封測廠星科金朋,華天科技收購美國FCI,通富微電聯合大基金收購AMD蘇州和檳城封測廠,晶方科技則購入英飛凌智瑞達部分資產。
全球十大封測廠通過這一系列并購后已經基本形成了日月光- -矽品科技、安靠- -J - - Devices 、長電科技- -星科金朋等三大陣營。
完~~
=====秦亮聊投資=====